返鄉務農的一條活路 | 環境資訊中心
公共論壇

返鄉務農的一條活路

2008年12月01日
作者:李淑珍(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教系副教授)

景氣寒冬逼人,失業大潮湧現。在花完3,600元的消費券之後,坐困愁城的失業人口將何去何從?

表妹高職畢業就到北部謀生,20年浮沉後仍感前途茫茫。眼看工作岌岌可危,她開始懷念屏東鄉下的香蕉園和菜圃:「照顧那些菜長大,心裡也會充滿希望……」

的確,根據台灣過往經驗,離鄉到城市就業的遊子,在經濟蕭條時期(如20世紀70年代的2次能源危機),往往選擇返鄉歸農,靜待景氣好轉。換句話說,農村能發揮調節經濟、安定社會的功能,吸納失業人口,成為國家社會的安全瓣。組織「穀東俱樂部」的賴青松,12歲時就曾因父親經商失敗,舉家遷回台中鄉下老家務農。阿公那句「咱家食飯無差加幾雙碗箸」,穩住了一個瀕臨破碎的家庭,給了他一個快樂童年,也埋下他日後「實現你我心中的那畝田」的種子。

只不過,在政府長期「以農業扶植工業」的政策之下,如今台灣農村業已凋零殆盡、奄奄一息。被寵壞的城市消費者,不知稼穡艱辛;唯恐選票流失的政府,一遇青黃不接就要釋出公糧、進口外國產品,讓農家永遠被打得抬不起頭。紀錄片《無米樂》放映時,北部觀眾笑聲連連,南部觀眾哭成一片,城鄉差異之大可見一斑。今日的中年失業者攜眷返鄉,面對的是父母垂老、田園荒蕪。即使他們有心拾起鋤頭,面對飽受工業汙染的水源、低迷不振的米糧價格,務農保證賠本,叫人哪有勇氣經營下去?

可是,危機也可以成為轉機。資本家浮華詐欺所造成的金融海嘯,讓人重新體會腳踏實地、簡單生活的可貴;長期為人口流失所苦的農村,可以因此喚回一些離鄉子弟。再者,在今年初經歷全球糧食危機之後,穩定農村、確保糧食來源,成為各國當務之急;返鄉歸農的青壯人口,社會應該給予鼓勵與肯定。

更重要的是,這一批教育程度較高、環境意識較強的「都市農夫」,或許也可以改變50年代以來大量使用化學肥料與農藥的「慣行農法」,使艱苦經營、發展零星的台灣有機農業得以茁壯、普及。如果有機農業能夠站得起來,不僅對農民及消費者的健康是一種保障,更讓長期耗竭、汙染的土地得以再現生機,其意義之重大自不待言。

但它的前提是:要讓歸農者──特別是從事有機農法者──有一條活路可走!一位投身有機農業9年的農友,以兩句話總結所有的辛酸:「孤掌難鳴,孤枕難眠」(楊儒門轉述)。

其實在病蟲害活躍的亞熱帶經營有機農業,困難高、風險大、需要密集勞力,因而產品售價較貴、曲高和寡,在市場上一直被視為「有錢人吃的健康食品」。

如果政府能夠給予技術指導、資金補貼,使有機農產品能成為市井小民的家常菜餚,豈非一大美事?即使一時難以全面普及,也可以從補助學校營養午餐(乃至軍隊伙食)費用、要求一定比例就近購買有機農產品著手。如此一來,有機農產品有穩定的市場,學童健康受到照顧,失業者得到新的生活依託,農村生機得以逐漸恢復,而土地生態也可以得到較好的維護。

事實上,民間已經有若干團體開始將有機農產品和學校營養午餐做結合。譬如,「台灣原住民族學院促進會」就和新竹偏遠地區數所小學合作,訂定每周一天為「有機日」,提供尖石鄉的有機蔬菜和肉品給學校做營養午餐;而「綠色陣線」和「生物技術開發中心」則配合研發相關教材,以期將有機理念傳達給下一代。

只是,民間事業畢竟規模有限,能夠提供的就業機會還是不多,而這正是政府可以著力的地方。比起急就章式地發消費券、提供短期工作機會,「透過補助有機農業、幫助青壯人口在農村扎根」不只是救失業,更能救農村、救健康、救大地,讓社會長治久安。一舉數得,何樂不為?

※ 本文轉載自2008年11月27日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