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參與聯合國氣候會議 掌握國際趨勢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台灣參與聯合國氣候會議 掌握國際趨勢

2008年12月15日
摘錄自2008年12月14日中央社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聯合國氣候會議14日落幕。儘管台灣各部會和產學界的代表無法直接參加協商,仍以觀察員的名義積極掌握二氧化碳排放減量以及能源政策的最新趨勢,對政府未來制定能源相關法案將有相當大的助益。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14次締約國大會暨「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第4次締約國會議,1日起在波蘭的波茲南(Poznan)盛大舉行,共有來自190多國的8000名代表參加。歷經兩週的馬拉松會議後,與會各國仍無法就已開發國家補助發展中國家的金額達成共識,大會在缺乏具體成果後落幕,讓不少環保團體感到失望。

不過,就在會議進行的同時,歐洲聯盟27國領袖正好在高峰會上,針對2020年前相對於1990年減少20%的排放量、再生能源佔總能源消耗量的比例提升到20%、以及能源消耗減少20%的實踐計畫達成具體的共識。而且,就在大會結束的前一刻,美國前副總統高爾(Al Gore)在一場慷慨激昂的演講上,警告溫室效應對全人類的嚴重性,還預測歐巴馬接任總統後,美國將在全球的氣候保護上扮演先鋒,更讓在場的各國人士精神一振。

全程與會的台灣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林子倫接受中央社訪問時表示,這次聯合國會議的焦點主要在技術層面,各國代表多採觀望的態度,不願掀出底牌,寧願等到明年三月德國波昂的下一次會議才提出具體的建議,最後目標是明年年底在丹麥的哥本哈根,達成京都議定書後的新協議。

美國總統布希消極抵制,不願為減少排放訂出強制性的標準,不過歐盟卻適時扮演了領導的角色。林子倫說,歐盟各國內部意見原本分歧,這次高峰會達成減排的協議,相當不容易;在大會上可明顯感受到,世界各國對歐巴馬有很高的期待,希望他接任總統後,美國能在氣候保護扮演領導者的地位。

事實上,當前全球氣候議題的焦點,已經從減量轉移到調適,也就是如何由已開發國家出資,幫助發展中國家克服氣候變遷的問題。林子倫指出,目前已開發國家對援助發展中國家的所謂「適應基金」(Adaptation Fund),經費如何分攤仍有疑慮,因此這次會議沒有達成共識。

另一方面,能源效率的提昇,更是減排的關鍵。林子倫引述國際能源總署(International EnergyAgency)在大會的報告指出,正值金融風暴的此刻,世界各國正好可以趁機推動產業結構轉型,朝低碳的方向努力,正如歐盟計畫在2020年前減少能源消耗20%,節能其實才是最具經濟效益的減碳方式。

包括環保署、外交部、經建會、能源局、林務局、台電、中鋼、中油、台灣半導體產業協會、工研院、非政府組織、以及多位學者組成的台灣代表團,今年以觀察員的名義,參與波蘭的聯合國氣候會議。林子倫指出,台灣各部會和產學界的代表,無法直接參與公約的協商,的確是很大的損失。

不過,與會者仍透過不同的管道,掌握氣候議題和能源政策的最新趨勢,積極參與週邊會議,對政府未來「再生能源發展條例」、「溫室氣體減量法」等能源相關法案的制定,將有相當大的助益。更難能可貴的是,今年也有十多位來自各大專院校的台灣大學生,積極參與國際會議,受到各國代表的注目。

林子倫說,在他們身上可以看到台灣的未來,但願將來有更多的大學生,一同來參加聯合國氣候會議,為台灣培養新一代的環境外交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