蜿蜒山路上,天很藍、山很綠,原住民笑語依舊、風趣幽默好似流傳了千年;身心暢快地讓人想一輩子待在部落。帥氣黝黑的農夫、圓滾身材的農婦站在森林中稀有的平地上,拿著原始工具與石塊和貧瘠土壤奮戰,憑藉祖先傳承下來的智慧,適地適種,與大自然和諧共處……。
近幾年「有機農業」風氣逐漸飄進部落。長期在原民部落從事醫療及教育的宗教社福團體體認到,不斷投入資源並不能解決原民部落的問題;健康、教育等問題的根源出於貧窮,貧窮的根源則出於產業困境。部落沒有工作!年輕原住民不得不出走部落,成為遊走都市邊緣的勞動者。
而近年平地社會「健康樂活」風氣盛行,對健康安全農產品需求日增;獨立隔絕的山地部落污染少、鄰田威脅低,加上原住民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傳統,使原民部落在有機農業發展上看似占盡優勢;當然,最主要還是大家引領而望的市場潛力,讓部落對有機農業寄予厚望。
部落遇上有機的情形
因為工作的關係,我有機會接觸一個正在申請驗證的部落產銷班,跟著他們上課學習有機農業相關知識、填寫驗證表格、內部稽核實習。我卻逐漸對部落與有機農業的結合心生懷疑……
也許是栽種著自己完全不熟悉的作物,也許是出走部落已久與大自然疏離;這些農民面對有機農耕,就像完全無知的孩子:
「老師老師!那我那塊地可以種什麼?」
「老師,這是什麼病阿?要怎麼處理?」
看著專家頻頻叮囑農民什麼可以作、什麼不能作,我無法平息心中那股不對勁的感覺。事實上,農民們非常認真,每堂上課作筆記、仔細觀察作物,一有機會就請教農業專家,這樣的學習精神任誰都佩服;然而,背後動機他們也誠實地承認:一切都是為了生活!
我開始懷疑,原民部落發展「有機農業」到底處於優勢或劣勢?
不僅耕作辛苦、收成渺茫,看著她們吃力地填著工作紀錄表、資材領用表、農機具清洗記錄…,努力想要適應有機驗證的繁文縟節、三令五申,真不知該感動還是憐惜?
有機農業(Organic Agriculture)在世界的發展上,的確有其「自然」淵源;強調不使用化學資材污染環境、維護生態及友善大自然。但台灣的有機農業發展至今,卻似乎逐漸偏離了「友善環境」這一端,而偏向保障消費者「不要吃到農藥」!
事實則是,許多有機驗證規範在山地農業操作上造成困擾,例如:
- 鄰田若為慣行生產,必須保留四公尺以上之隔離帶。
山地崎嶇、可以耕作的平地不大,若再保留換衝帶則實際耕作面積太小! - 必須盡量使用無藥劑處理之種子與種苗。
價格高、取得不易,必須到平地採買種子。 - 農機具使用必須與慣行農業分開,或具清洗記錄……
原民部落「共用農機」之情形多,為了作有機必須花錢另購農機!
有機驗證法規幾乎完全是在保護有機農產品「不受化學污染」,保障消費者吃不到農藥,而不在乎整體耕作是否「自然」;諷刺的是,針對理應是最純淨自然的「野生採集」農產品,包括野菜、竹筍、野生動物肉品等,台灣目前的有機法規則沒有著墨,也不能納入有機農產品範圍。
相對的,那些大舉花費興建溫網室、購入工廠生產的有機肥料、研發昂貴生物資材等有機耕作方式,在現行體制下卻是實行得宜。
這樣看來,一旦有機農業淪為平地人主觀的法律規章、化身為填寫不完的表格與不近人情的規定,原住民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傳統性格就完全無從發揮,而更顯地笨拙無知了。除了一畦與世隔絕的土地與優於漢人的體力之外,原民部落發展有機農業,並不是處在優勢那一方。
當然你可以這麼說,即便沒有優勢,原住民也可以透過認真學習,走上有機農業之路。但別忘了有機農業是個「風險指數」驚人的產業,從投入有機耕作到收支平衡是一漫長而渺茫的過程,大約七、八成以上的有機農民,都不是在經濟壓力下進行生產。苦哈哈的有機農民經常開玩笑:想要賺錢而頭腦清楚的農民,都不會輕易踏入有機!
因此,想要發展台灣現行的有機農業,與發展其他產業其實會遇上相同的困境,受限於教育水準、社會階級、經濟能力等,原住民仍然深深根植於邊緣,比一般小農更加弱勢。
在一片「有機農業救部落」的風氣之下,我們不得不深思其風險:當原住民殷殷企盼有機農業能為他們帶來一線生機,毅然放下都市工作回鄉、將僅有積蓄投入添購設備、開墾土地,孜孜不倦重新拿起鋤頭……是不是真的能從此安居樂業?
※本文轉載自小地方生活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