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為什麼下過雨後地上都是蟾蜍嗎?
是因為要出來覓食嗎?
因為他家淹水!
賞蛙人在找青蛙,青蛙在尋找適合生存的棲地。台北樹蛙大部分出現在姑婆芋的附近,中國樹蟾則現身於開墾過的菜園,最好是旁邊有水桶的香蕉葉、月桃葉。而雨後蟾蜍滿地跑,是因為蟾蜍喜歡潮濕的洞,但他們不愛泡水。
當人們穿著雨鞋,手電筒的燈光往蛙叫聲打去,受驚的蛙便停止了動作,因為閃光燈更刺激了他的眼。聰明的人類為了防蛇懂得穿起雨鞋,而青蛙只能靠體色隱蔽、假死等方式躲避天敵。可是面對農田面積日益減縮、溝渠水泥化、農藥等環境荷爾蒙的影響,他們只能一再退守,繼續用力跳、跳、跳,尋找另一個適合生存的棲地。
夜半吵鬧的青蛙是天籟
土城埤塘里居民在面臨土城看守所搬遷的開發壓力下,他們為了保護這塊土地,重新檢視生活環境。當地居民阿蘭姐說:「以前對青蛙不了解,當得沒有什麼好稀奇。可是別人告訴我們他們是寶的時候,回頭看,好像是真的。」,也因此改變了對待土地方式。
在土城務農的快樂農夫說:「小時候青蛙很多,那時沒有錢買肥料、農藥,只有用豬糞,那時候有著很多青蛙、蛇、螢火蟲」。1950年,美援的年代,把化學肥料、DDT、農耕機械帶來台灣,影響台灣後續農業發展甚鉅,這在當時被視為「豐收的良方」,也使農民未意識到環境荷爾蒙對土地的衝擊,也因此導致土地、及在土地上棲息的生物一點一滴地被改變。
「吃、釣、抓、攝影、欣賞、研究」這是人接觸青蛙的幾種方式。愛好攝影的阿國說:「以前我們鄉下割稻完畢,及插秧完畢後澤蛙都會爬上田埂,小時候都吃澤蛙比較多。我們的處理方式是把胃挑出來整隻下去煮…」
隨著接觸青蛙的時間變長,保育觀念慢慢地影響了他與蛙的互動,阿國說現在他不會吃青蛙了,有一次開怪手工作時,看到一隻樹蛙跳過去,他心想:「好嘎在我沒挖到」。
在過去青蛙是田野間常見的動物,而土城早期都是池塘,濕地多、蛙類也跟著多,阿蘭姐提到:「以前會覺得青蛙很吵」。她表示:「以前的慣性農法,就是用化學肥料、農藥,這一、兩年變成有機農業,改用廚餘堆肥。」快樂農夫說:「現在已經慢慢恢復,上次割草還看到兩、三隻台北樹蛙在那邊,雖然數量不多,但以後就會慢慢地回來了。」
當阿蘭姐說著以前覺得青蛙很吵的時候,阿國開心的說:「現在蛙叫聲是天籟」。他們期盼藉由導覽解說讓外面的人看到這塊土地的美,他們希望帶給孩子:「小朋友如果能夠接觸大自然、愛這塊土地、愛這塊土地上的任何小生命,一定會懂得尊重人,尊重人之後就不會學壞。」
土地使用方式的改變,使蛙類變得珍稀。後來慢慢地,開始有人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於是人們對待土地的方式又重新調整。這使得蛙類重新回流,然而關於環境的大家還是必須對抗政府政策以及人的傳統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