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鷗食堂 | 環境資訊中心
綠色影展

海鷗食堂

從電影看見跨文化交流之轉機與危機

2009年10月04日
作者:劉正輝(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博士班研究生)

前言:

日本新銳導演荻上直子於2006年推出劇情片「海鷗食堂」,全片描述一位日本女子-幸江,獨自於芬蘭(與日本最接近之北歐國家)首府赫爾辛基開設以販售日本傳統食物「飯糰」為主食之小餐館-「海鷗食堂」,並以不同日本人及芬蘭人接續於食堂上演之人生故事,作為電影之主要敘事主題與內容。

此部電影值得研究之處,除卻著重於探討個人性之自我追尋歷程,亦引發觀賞者,持續思索以「飲食」為核心之異文化交流課題。

紙上看電影

首先,海鷗食堂的主人-幸江,係帶著家學淵源之合氣道,以及對於日本傳統食物的熱愛,獨自來到距離相當遙遠的不同國度;選擇芬蘭的原因,主要是認為「樸實而美味的食物,芬蘭人會懂得品味」,諸此主觀認定,則來自於日本人與芬蘭人都喜愛「鮭魚」,因為有著相同喜好,應該也會有類似的飲食品味。

不過,事與願違,芬蘭人並不這麼看待這家小「食堂」。一開始,完全沒有客人光顧,幸江只能不斷把店裡整理的一塵不染;有3位芬蘭中年女士經常會結伴走過店門口,然而,關注焦點主要在於討論幸江的身材與年紀,並對於店裡頭的食物感到不解與好奇。

第1個步入食堂的,是一位熱愛日本文化的芬蘭青年─Tommy,因入內點了一杯「咖啡」,並詢問「科學小飛俠」的歌詞,而與食堂結下不解之緣,並成為可以永久免費喝咖啡的貴賓;

第2位與食堂發生關係的,則是為思考自身人生課題而來到芬蘭的日本女子─小綠,因背頌及抄錄「科學小飛俠」的歌詞給幸江,因緣際會成為幸江的室友,並參與食堂的工作;接下來,則是原本於此開設咖啡店之芬蘭中年男子(簡稱「咖啡男」),步入食堂內,教導幸江煮咖啡之「神奇魔法」。

小綠因食堂門可羅雀而苦惱(Tommy常來但是只喝免費咖啡),是故自作主張採買了芬蘭的本地食物:麋鹿、鯡魚、螯蝦,建議作為飯糰的新食材,以提升芬蘭人對於飯糰的接受程度;不過,經過實驗證明(Tommy也參與試吃),幸江仍然覺得飯糰還是以梅子、鮭魚及鰹魚口味,最為道地與可口。

雖然實驗失敗了,小綠也深深感到歉意與挫折,但是,卻激起幸江製作「肉桂捲」的想法。沒想到,本來只是試做,卻因飄散出來的香氣,吸引了前述3位在門前徘徊之芬蘭中年女士,終於步入店內,並點了「咖啡」及「肉桂捲」;自此,海鷗食堂的生意,開始逐漸興隆起來,除卻咖啡及肉桂捲,也開始有人點「燒肉飯」、「鮭魚飯」、「豬排飯」等餐點,但是,還是沒有芬蘭人對於飯糰感到興趣。

接下來,第3位日本人-正子出現了。與小綠一樣,同樣來到此地思索人生課題;因行李遺失,只能在附近閒逛,來到海鷗食堂點了一杯「咖啡」後,成為食堂的常客,最後也在食堂幫忙。

中間有一段小插曲,是一位丈夫無故離開之芬蘭中年婦女(簡稱「傷心女」),幾次徘徊於店門口,終於步入店內,並要求要喝烈酒,卻因酒醉而被大家送回家中,也因此,與眾人成為朋友。

截至目前為止,幸江希望推廣的主食─飯糰,除上述之試做活動外,始終沒有獲得重視及關注。

後來有一次,正子談起對於芬蘭的印象,是因為在電視上,看到芬蘭舉辦「空氣吉他比賽」、「背老婆比賽」、「擲手機比賽」、「三溫暖耐熱比賽」等,認為芬蘭是個無憂無慮、什麼也不必想的國家,正當與幸江及小綠討論為何如此,Tommy插話表示:是森林的緣故。

聽了Tommy的說法,正子決定去努克西奧國家公園逛逛,參天巨木讓正子非常感動,回到食堂後,點了一份「飯糰」─這是食堂第1次有人點飯糰,滿屋子的客人看著正子吃飯糰,正子雖有點尷尬,但是,還是露出淺淺淡淡的微笑。

之後,傷心女又來店裡,道歉並點了「咖啡」及「肉桂捲」,同時,詢問日本有沒有可以詛咒人的「法術」,眾人教導其用稻草製作人偶,並以鐵釘釘入偶身。

傷心女如法炮製後,感到非常開心,並與3位日本友人相約出遊;當日眾人回到店內,卻發現咖啡男因想取回店原本屬於他的咖啡機而闖入,經過一番爭鬥而收場;之後,幸江表示肚子餓了,3位日本人自動且熟練的做起飯糰,並與2位芬蘭人一起享用,這是第2次有芬蘭人嚐到飯糰-而且是美好的感受。

經歷此番事件,咖啡男為表達歉意而致贈麝香貓咖啡豆給幸江,分享過程中,小綠問幸江,為何要以飯糰作為主食,幸江原本僅回答,因飯糰是日本的傳統食物,後來才又接續表示,其實是因為無法忘懷小時候由父親親手製作的飯糰。

劇情進入尾聲,傷心女的丈夫,又重回懷抱,因此,來到食堂對眾人表示感謝,並點了「飯糰」(也有其他人點)─這一天,海鷗食堂終於客滿。

影片最後來到幸江、小綠、正子3人在討論彼此表達「歡迎光臨」的方法,並在幸江的「歡迎光臨」聲中話下句點。

文化交流之動態演進

這是一部很生活化的電影,導演嘗試運用一種含蓄、曖昧,又帶點魔幻寫實的手法,來探討每個人如何面對及思索自身人生課題的方法與過程。當然,因為場景設定於芬蘭,且係由日本人開設之小食堂,也免不了碰觸到跨國食物之文化交流議題。

食堂的主食是飯糰-相較於壽司、清酒,乃至於影片中出現之燒肉飯、鮭魚飯、豬排飯等,知名度及國際化程度較高之日本食物,是很貼近常民生活之日本傳統食物,因此,也更難獲得理解與接受;

小綠嘗試將芬蘭之傳統食材,與文化背景截然不同之飯糰融合在一起,自然也行不通;除卻咖啡以外,還是要仰賴肉桂捲將一般芬蘭人吸引入內-這原本是幸江最不願意採行的做法,但是,卻也因此突破芬蘭人的心防,並打開日本與芬蘭之接觸及交流的管道。

在咖啡、肉桂捲、燒肉飯、鮭魚飯、豬排飯之日益獲得好評,主角飯糰卻總是無人聞問;突破點卻意外的發生在正子由努克西奧國家公園回來以後。箇中值得玩味之處很多,可姑且簡化為接觸異文化之後的反動效應;亦即,當日本人正子親身體驗芬蘭人所引以為傲的森林資源,則自然而然的想起,自己最熟悉與最親切,而且是遠在異鄉的芬蘭也可獲得的文化事務-飯糰是再適合也不過的載體與媒介。

經由諸此歷程,正子建立起自身與母文化的連結與認同意識,並經由實際「吃」飯糰的過程(或儀式),開始讓芬蘭人接觸獨特性之日本飲食與生活文化。

然而,最強烈的震撼,還是在眾人因應咖啡男事件,而引發之身體與情感之強大衝擊後,幸江決定製作最為熟悉與親切的飯糰,來調節與釋放諸此壓力,兩位芬蘭人,亦於滿懷疑問與不解的狀態下,全程目睹飯糰之製作過程,並實際進行品嘗,也因此導致傷心女在丈夫回到身邊後,選擇以吃飯糰來展現對於日本文化的感謝與接納,並帶動其他芬蘭人的理解與嘗試。

圖片來源:小地方生活網

電影之後

總而言之,文化交流是處於雙向或多向之動態演進過程,當幸江一廂情願想將飯糰文化推薦給芬蘭人,最後卻仍得仰賴咖啡與肉桂捲這樣的國際食物,來突破彼此心防─有接觸才有機會創造相互理解與交互學習之可能性;然而,如果幸江沒有對於自身母文化之深厚情感與堅定意識,卻也可能在芬蘭人接受燒肉飯、鮭魚飯、豬排飯之後,逐步向芬蘭人的口味與品味靠攏,並放棄原本想推介與推廣飯糰文化之原始初衷。

目前許多弱勢文化想經由跨文化之互動及交流過程,展現自身之文化特色及重要內涵,但是,卻往往在面對強勢文化的過程中,喪失對於自身文化之自信與認同;特別是在未經充分評估、衡量與準備的狀況下,即由外部機構或團體導入旅遊服務產業,亦將快速改變及摧毀原本已經相當脆弱之民族文化,這是鼓吹及推廣跨文化之交流過程中,必須深切省思及審慎預防之重要課題。

※ 荻上直子(導演)(2009)《海鷗食堂DVD》。臺北:昇龍數位科技公司。
※ 本文轉載自小地方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