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嘴抗暖化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

動嘴抗暖化

2009年12月21日
採訪、撰稿:林燕如;攝影、剪輯:陳忠峰

536動嘴抗暖化

根據2006年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數據,有18%的溫室氣體來自畜牧業,而也有人把二氧化碳和畜牧業的副產品都算進去的話,就佔了51%。不過,溫室氣體不光是大家熟悉的二氧化碳而已。

這次美國環保署搶在哥本哈根會議召開前,宣佈未來將把六大氣體,像是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等納入規範,其中的甲烷和氧化亞氮就來自畜牧業,甲烷是反芻動物,在腸道消化時,必須藉由微生物或細菌發酵,再藉由食道呼出所產生的溫室氣體。另外,動物的糞便如果經過厭氧處理,會產生甲烷,如果是自然曝曬,因為糞便含有氮,就會產生氧化亞氮,這些都是比二氧化碳對暖化還要強的溫室氣體,但卻很少被關注。

當全球各大產業都在關注溫室氣體減量時,動物科學家們也在研究,要如何減少畜牧業的溫室氣體排放。不過,畜牧業面臨更大的問題,是來自肉品需求的增加,導致為了種植飼料作物或是擴大放牧面積而砍伐雨林,造成全球綠地面積急速減少,加速了全球暖化的趨勢。雖然巴西政府極力搶救雨林,但仍趕不上雨林消失的速度。

在畜牧業中,大眾所關注的焦點主要放在牛群,因為和其他經濟動物相比,牛隻所耗費的資源是最多的,中研院物理所研究員周家復表示,許多的科學研究,包含美國康乃爾農學院發現,一磅牛肉需要將近一萬公升的用水,而美國農業部經濟研究局的數據,也提出生產一公斤牛肉大約需要16公斤的榖物。這些耗費資源的結果,都將造成部分開發中國家糧食不足,帶來飢荒。因為他們的可耕地都被拿來種植飼料作物。聯合國糧農組織曾經計算,每公頃的土地利用,如果種植馬鈴薯,能養活22人,種植稻米則能養活19人,如果拿來飼養牛、羊,就只剩下1到2人。

此外,大量的牲畜排泄物也會帶來水汙染問題,台灣養牛業只佔少數,最明顯的例子是養豬業,豬隻是台灣豢養最多的經濟動物,曾經當過豬農的駱先生說,只有大一點的豬舍,才會有化糞池的設置,一般的豬舍,豬糞都會流到儲糞池,趁著大雨或黑夜再排入河川。

世代居住在林口溪附近的林武宏,懷念二十年前溪水清澈的日子,他說那時河裡面的生物非常豐富,走下去蝦子甚至會咬你的腳,現在養豬場陸續過來設立後,溪水變成黃褐色的,像是豬尿造成的泡沫堆積成片,偶而還會有強烈的惡臭味,令人難以忍受,溪底的石頭都被染黑,面對這樣的情況,他感到無奈與遺憾。

如果我們不改變現有的飲食方式,無止盡地過量攝取肉食,地球將會持續升溫,我們的環境噩夢也將爆發。許多科學家們相信地球升溫的空間有限,最多也只能再升高兩度,升溫兩度到三度,將會是到達生態浩劫的臨界點,像是西伯利亞的永凍層慢慢在解凍,裡面蘊藏非常大量的甲烷,如果一旦大幅解凍的話,這些甲烷大量釋出,會一下子讓全球暖化的狀況變得非常劇烈,再也沒辦法煞車。

根據環保署的資料,一個人一天不吃肉可以減碳2.3公斤,全世界的人口只要少攝取肉食,短期內很快就能看到減緩暖化的成效。在2009年9月21日,有一群人決定站出來,推廣週一無肉日運動,藉著知名藝人站台、無肉日遊行等活動,吸引民眾注意,呼籲大家從少吃肉就能減少地球環境惡化。

隨著暖化議題在各種場域逐漸升溫,許多機構、團體也紛紛加入素食行列,像是新竹縣湖口鄉的和興國小,就利用每周一午餐吃素,從實際生活裡帶入環保觀念,並特別設計相關課程,讓小朋友理解為什麼要減少攝取肉食,肉食和環境之間又存在著什麼樣的議題。

當我們要吃肉時,也要選擇對環境友善的方式所飼養的,像是位在台東達仁鄉,就有一群自由放牧的黃牛,不同於擁擠的牛舍,這裡的牛隻都是用健康自然的方式放牧,餓了就吃野地牧草、渴了就喝河水,過著逐草而居的生活。在這裡牠們有足夠的活動空間,自然也就也不容易生病。

為了地球,我們減少吃肉,其實也是為了自己的健康,根據農委會2008年統計年報,家禽的屠宰數量有三億多隻,平均每人吃了16隻,一年殺的豬有六百萬多頭,這些還沒有加上進口和私宰的肉類。我們吃了這麼多的肉類,對自己的身體也是一種戕害。敏盛醫院腎臟科許尚文醫師就指出,國人動物性飲食攝取量已經和美國相近,甚至是日本、南韓的三倍,讓慢性病像高血壓、糖尿病或腦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都有直線上升的趨勢。

我們在餐桌上,其實就能為全球暖化盡份心力,減少吃肉的次數和份量,如果要吃肉,選擇對環境友善的肉品,讓自己吃得健康,也能讓地球成功降溫。注意自己的每日菜單,減少吃肉,每一天就都能有愛護地球的機會。

採訪側記

 

許多人擔心減少吃肉後,會吃得不夠營養跟健康,營養師說,多吃各種顏色的蔬果跟穀物,就包你營養充足。當我們降低肉類需求,自然也間接降低畜牧業對環境的傷害,當有了這樣的認知,我們在選擇食材時,除了減少工業化飼養的肉類,也能選擇在地生產的食物,不只是扶持當地的農牧業者,也能避免無謂的二氧化碳排放。

※ 節目內容及訂閱電子報詳見:我們的島節目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