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大沒有大頭症:赭夜蛾 | 環境資訊中心
生物簡介

頭大沒有大頭症:赭夜蛾

2010年11月23日
作者:李鍾旻

發現了一棵高度與成人身高相當的台灣赤楠,樹葉上散布著零星缺口,明顯是遭昆蟲啃食過的痕跡。雖然在自然環境裡,各類樹木作為昆蟲的食物是極為正常的現象,並不足為奇。然而特別的是,此時在這棵樹上藏匿著的生物,也就是這些坑洞的製造者,有著令人嘖嘖稱奇的外表。牠們有著與眾不同的身體構造,遠看像極了蝸牛,靠近觀察才發現牠們是一種昆蟲。雖然外表與一般毛毛蟲類似,但這些蟲的「頭部」卻像長了瘤般腫起,看起來頗為沉重。

大頭大頭  下雨不愁

這些外表奇特的生物是「赭夜蛾」的蛾類幼蟲。腫大的肉瘤其實並非頭部,也不是因為受了傷所以腫大,而是牠們特化的胸部。真正的頭則藏在前端,平時只露出一小部分。赭夜蛾,又名「蓮霧赭夜蛾」,是低海拔地區常見的蛾類。「赭」這個字,是指赭紅色,表示暗紅、紅褐色的意思,名稱源自牠們成蟲的顏色。成蟲外觀為紅棕色,並具有一對鮮紅色的雙眼。牠們分布在低、中海拔山區,其實也是一種常見的害蟲,時常出現在栽培的蓮霧上,啃食葉片。幼蟲一般為綠色、褐色,胸部腫大。平時牠門將頭部藏在胸部前,只露出一部分,看起來就像是一顆長了瘤般的大頭。至於為何要背負如此龐大的胸部構造呢?膨大的胸部,推測除了貯存養分以備不時之需,還有著防禦敵害的功用。就像是戴著一頂安全帽一樣,巨大的肉瘤覆蓋著頭,同時也保護著頭部。

作繭自縛  是成長的必經過程

在樹上稍微搜索一番,發現了一些赭夜蛾的繭。繭對蛾類來講頗常見,許多蛾類都有造繭的習性,就像蠶蛾一樣。這些由一條條絲線密密織成的繭,主要可以保護不具行動能力的蛹不受天敵危害,並且能防雨避旱。赭夜蛾的幼蟲即在化蛹前製造褐色的繭,將身體包覆在繭內,就像裹了一條毛毯一樣。儘管蝶蛾類幼蟲都有吐絲的能力,蝴蝶的蛹則通常是裸露著,僅由一道絲線固定在植物上而不造繭。

一點也不「繭」單

看來牠們不僅是幼蟲與眾不同,繭的外表也相當特殊。這些繭的表面,特別是兩端,密集散布著奇特的刺狀構造。細看這些刺,是由毛狀絲線聚集而成,堅挺而帶有韌性。再看看這些繭的位置,也相當的多元化。有的繭簡單的附著在葉片背面,有的則是把鄰近的幾片樹葉「縫」在一起,覆蓋著繭。看來這些繭也是大有文章,不僅幼蟲時能保護自己,蛹期也能製造出顏色近似枯葉的繭躲避敵害,甚至再將樹葉做為第二道屏障,安穩的藏匿其中;繭外的刺狀構造也能嚇阻別種生物接近,保護自身安全。繭的內部則包著黑忽忽的蛹,假以時日,便能蛻變成肥嘟嘟的成蟲。有趣的是,我還發現一隻蟲看中了另一隻同伴所選擇的位置,依附在同伴的繭旁,也準備吐絲作繭。

混淆視聽的生存法則

把自己想像成取食昆蟲維生的動物,例如鳥類,當見到一隻如此外貌的蟲,也許會將牠誤認為蝸牛,並把腹部末端的圓錐狀突起當作是頭部。如以一來,覆蓋在肉瘤下的頭部要害便得以躲過致命的一擊。然而若當我認定這是一隻蟲,而非蝸牛,也許也會將脹大的胸部視為是牠的頭部;同樣的,受層層包裹的真正頭部仍然可以在第一時間躲過攻擊,並伺機逃竄。在大自然裡,許多生物的外表都能夠混淆視聽。我們對外在現象的論斷也許不盡然都是正確的,甚至似是而非。外表的假象,往往蒙蔽了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