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西化 台灣汔米量 產稻國最低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飲食西化 台灣汔米量 產稻國最低

2011年08月16日
摘錄自2011年8月16日自由時報綜合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台灣盛產稻米,但台灣人吃米飯卻吃得最少!根據美國農業部公布的各國人民每年稻米消費量,台灣在以稻米為主食的國家中,消費量位居末位,每年僅吃了50公斤,只有中國、南韓的一半。學者專家認為,米食教育必須從小做起,學校的營養午餐應多供應白飯,不要提供麵食。

受飲食西化影響,國人的稻米消費量直直落。根據農委會統計,我國在1984年時,每人每年稻米消費量為84.4斤;2009年為48.09公斤,25年來幾乎少了近半,2009年時,小麥進口量已超過國內稻米年產量。。

七十多歲的老農民鄭永三就感嘆,年輕時桌上有一碗白米飯,光聞香氣,就讓人垂涎三尺,那一餐吃得特別有飽足感;現在種稻的農民愈來愈少,喜歡吃飯的人也愈來愈少,有時候連自己的兒孫都不願意每天三餐吃白米飯,甚至連稻米是什麼樣也不瞭解,讓人感嘆。

開南大學榮譽講座教授吳明敏指出,根據美國農業部最新資料,日本稻米消費量為68公斤。我國若鼓吹多吃米食,由50公斤增為日本的68公斤,預估可減少11.5公頃的休耕農地,也能降低對小麥的進口依賴,提高現僅32%糧食自給率。

台大農藝系教授郭華仁表示,日本有「食育基本法」,將「食育」納入中小學教育,藉此提高糧食自給率、稻米食用量,台灣這部分做得不夠。政府應強制規定學校營養午餐必須使用台灣農產品,小朋友才能從小養成「在地消費」的觀念。

「吃飯等於支持台灣農業。」綠色陣線執行長吳東傑說,日本已把農業栽培納入中小學教育,但台灣政府卻不願彰顯農業價值,還是「賤農」心態。 吳明敏與郭華仁都認為,澳洲、美國等國小麥協會都積極在台推廣小麥產品,政府應成立專責的米食研究及推廣中心,對國內外宣揚米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