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8點鐘,鬧鐘才響了一回,26歲的柔伊(Zoe)一反賴床舊習,裹在蘇格蘭難得的夏季寒流低溫中,替同行夥伴做了熱騰騰的早餐。「在台灣,這絕對是不可能的事!」柔伊笑著說,「我媽看到一定會捏捏自己,確定不是在做夢!」
因為想知道生態村如何落實永續生活哲學,柔伊和幾個朋友參加了芬霍恩基金會辦理的「體驗週」(experience week)活動。她表示,在台灣不管是政府或民間都在談「永續」,但沒有人能確切知道永續的生活究竟長什麼樣子。是過得像電影《阿凡達》裡的納美人一樣? 還是到最後科技會凌駕一切,我們會住在由精密電腦控制能源的屋子裡?
「我一向注重環保,深知這個世界需要改變……」捧著熱茶坐在窗前,欣賞從山毛櫸滴落的串串雨滴,柔伊說:「對於永續生活,我有許多的嚮往和想像,但現實中,外在的世界沒有改變,我還是一樣受電視廣告誘惑,上街shopping,買了許多不必要的東西;永續?彷彿只是抽象概念,抽象到似乎沒有實現的可能。但奇怪的是,來到芬霍恩之後,我漸漸能夠描繪自己想過的生活樣貌,並開始付諸實行。」
Learning by Living
芬霍恩生態村裡蟲鳴鳥叫、樹影婆娑的美景並非用金錢打造而成,而這裡的生活態度也非一朝一夕形成。芬霍恩基金會的工作人員伊芳‧康尼爾(Yvonne Cuneo)表示,為了讓更多人瞭解生態村的生活哲學,所以規劃了一系列體驗活動,除了練習冥想、靜默之外,還讓人們參與生態村裡的例行事務,藉此體會社 區運作的核心價值和方式。
伊芳說:「有時候講很多大道理是沒用的,我們並不想說服別人百分之百贊同這樣的理念,而是透過讓人們身歷其境,感受社區生活的氛圍,然後體會為什麼我們選擇這樣過生活。」
而村子裡處處可見許多像柔伊一樣,來此體驗生活的個人或是家庭,時間最短一週,最長可達數月。如果想第一時間知道村子裡又來了哪些人,那千萬不能錯過吃飯時間。
食.零距離
社區食堂裡擠滿了飢腸轆轆的人們,大家亂中有序地拿盤子裝食物吃,一張長桌可能坐了來自日本、澳洲或巴西的家庭,雖彼此互不熟識,但都十分自然地打招呼、閒話家常,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一下子拉近許多,共同分享著食物香氣和笑語。
柔伊表示,生態村的用餐時間很有趣,可以觀察到形形色色的人,以及大家的互動,在這裡,國籍、性別和年紀都構不成藩籬,人際關係自然流動,像是一首輕快的歌。雖然食堂採自助式,但沒有人會拿過量的食物,不像在台灣的自助餐廳,廚餘桶裡總是有太多因吃不完而丟棄的食物。
伊芳說:「這是自然形成的默契、原則:盡情享受,但適度、不浪費。」生態村裡不斷實行著「減量、回收、再利用」的理念,食物來自村裡菜園有機種植生產的蔬菜,所產生的廚餘也拿來做堆肥及餵豬用,讓資源再次回歸自然循環中。
樂.在工作
在芬霍恩生態村,工作最高的指導精神是愛妳/你所做的工作(Work As Love In Action),並在服務眾人、體貼自己的狀態下進行。在參與生態村例行事務方面,體驗者可以選擇到下列三個地方去幫忙:1. 菜園、2. 廚房、3. 打理客房或公共空間。
芬霍恩生態村的特色之一是:進行任何工作前,會先手牽手圍成一個圈,進行融入(attunement)、”check-in”(即簡單自我介紹,並分享自己 的心情、狀態)。藉此建立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並初步認識所有即將一起工作的夥伴。之後會由領導者提供工作選擇和人數需求,參與者可以自行決定對什麼感興趣再開始工作。
這天,與柔伊一同來參與「體驗週」活動的黟伴伊蓮娜(Elaena)選擇菜園工作,同時決定參與一項挑戰性的任務:鏟馬糞。拿著頗具重量的農具,在馬場的集糞區一鏟鏟地放至小拖車,再搭著小拖車駛回菜園傾倒。工作告一段落,她興奮表示:「馬糞並沒有想像中的臭味,甚至帶有茅草的清香,而且在綠意環繞下,就算是鏟馬糞也開心得不得了。」
同一時間,同行的另一位參與者凱薩琳(Catherine)則在廚房裡忙著刷洗鍋爐,供應那麼多人吃食後的廚房簡直是一團混亂,髒盤子、滑溜溜的地板、沒吃完的剩菜……當廚房負責人登高一呼:「我們需要更多人手!」一些在外頭用餐的人們馬上自告奮勇跳進來幫忙,不知道誰打開了音樂,大家在哼哼唱唱中分工合作,偌大的廚房竟也在一個小時內就回覆整齊清潔的模樣。凱薩琳說:「我覺得這不像是工作,比較像是一場派對,屬於廚房的派對。」
伊芳指出,工作,對於芬霍恩生態村的人們來說,並不是件苦差事,他們遵循「關懷大地,關愛人群,公平分享」的精神,試圖樂在其中,也希望將這樣的態度傳達給社區以外的人。
永續,沒有標準答案
在追求理想生活的路上,芬霍恩生態村沒有既定的發展藍圖,但他們重視「人」的經營、喚醒內在知覺,讓你懂得照顧自己和他人、自然環境,並試圖凝聚更多共識,提供一處綠洲給渴慕不同生活的心靈們。
透過芬霍恩的生活體驗,人們練習觀照內心,並與他人建立連結、傾聽自然,完全是一種從「心」出發的溫柔永續觀。當體驗週結束,這些人回到各自的國家,或許會開始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會念念不忘生態村裡的美景和親切的人際關係,也或許不會。因此,永續仍沒有標準答案,如同伊芳所說:「我們不完美,但我們幸運地 擁有一個可以做很多嘗試和實驗的地方。」
體驗連結自然可以不遠求
在台灣,雖然少有像芬霍恩生態村一樣擁有整套完整體系,提供人們從鍛鍊內心、反璞歸真出發,重新感覺自己和自然原是共生共榮的體驗機會,但不少民間單位如野蔓園、穀東俱樂部等,都開放有讓人與自然互動的場域。此外,有些組織也嘗試藉由生態工作假期、保育假期,或是各地社區特色深度旅遊等方式,希望讓參與者接觸土地、親近生態,進而採取關心、守護的行動。
其實老祖宗/原住民「看天吃飯」的傳統裡,都充分蘊含尊敬天地、順應自然的智慧,只是多數人皆脫離了這種曾經必須與自然、土地緊緊相依才能生存的生活。「我們所做的,只是重新喚回人與自然的連結。」最先將生態工作假期引進台灣的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信託中心主任孫秀如如此表示。
身處在這個崇尚消費的時代,能源及環境資源皆已拉響紅色警報,或許你我沒有機會千里迢迢遠赴蘇格蘭芬霍恩「體驗」,然而走一趟彰化芳苑大城溼地,看看招潮蟹、看看水鳥悠閒於天際盤旋,和駕著牛車緩緩前往泥灘地收取蚵仔的農民聊聊天,都可以讓我們對自己的生活產生某種程度的省思。也或許,你哪兒都不用去,只需停下腳步,聽一聽行道樹在風中窸窣的低語,仰望藍天上襯著白得發亮的雲朵,或許你將發現它們都傳達了同樣的訊息:「我們也不完美,但我們何其幸運,能生活在這座富足且美麗的小島上,怎可不加以珍惜?」
※ 本系列感謝林務局、青輔會贊助刊出
【英國轉型城鎮巡禮‧系列專文】
BedZED 零碳社區的神話?
蘇格蘭芬霍恩生態村探訪記(一)永續,從心開始
蘇格蘭芬霍恩生態村探訪記(二)努力完美的桃花源
蘇格蘭芬霍恩生態村探訪記(三)深入樸門民居的一天
蘇格蘭芬霍恩生態村探訪記(四)水的故事
蘇格蘭芬霍恩生態村探訪記(五)Ekopia社區經濟,走一條人跡罕至的路
蘇格蘭芬霍恩生態村探訪記(六)永續‧在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