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滾滾的「台灣漢堡」:盤古蟾蜍 | 環境資訊中心
生物簡介

圓滾滾的「台灣漢堡」:盤古蟾蜍

2011年10月11日
作者:呂軍逸

※ 編按:生物多樣性其實不只發生在遠山深海中!世界上有超過30億人居住在都市地區,在生活周遭,其實有許多不同的生命型態與我們共存,有時我們視而不見,有時我們將其視為不共戴天之敵。然而,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東西,都在大自然的生態系裡佔有一席之地,各有其角色、功能,若是細細觀察,也能發現宇宙共通的道理或法則。生物簡介專欄將帶您從不同角度,重新認識幾種生活中的兩棲、爬蟲類, 或能領略「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之趣味。

每晚夜間時分,「漢堡」總會靜靜地待在公園的草地上,守在路燈旁,望著宵夜在路燈下飛舞,趨光的蟲兒一旦落地,大嘴一張,巴喳巴喳….又是一頓美味。

盤古蟾蜍看起來憨厚可愛。圖片提供:呂軍逸

標題

這隻被我取名為「漢堡」的主角,其實是隻住在我家公園旁的一隻盤古蟾蜍,圓圓的肚子,憨厚而可愛的模樣,就像個大漢堡。夏天夜晚降臨時,漢堡就會從石縫中鑽出來,跑到同一盞路燈底下,以守株待兔的方式,等著食物上門。不禁讓我想起小時候讀起沈復兒時記趣裡的一段話:「一日,見二蟲鬥草間,觀之,興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蝦蟆也。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

正巧一隻燈蛾飛下,看來漢堡今天不會餓肚子囉。

兩大毒門派

全世界有近3500多種的兩棲類,他們的祖先主要來自於中國大陸。台灣的兩棲類可以簡單的區分為有尾巴的山椒魚和沒有尾巴的青蛙。目前台灣已命名的兩棲類為37種,種類仍持續增加中,其中也包含了外來種的牛蛙。隸屬於無尾類的蛙類,分類地位也逐年修正,區分為赤蛙科,樹蛙科,狹口蛙種(姬蛙科),樹蟾科(雨蛙科)以及蟾蜍科。其中蟾蜍科有一屬兩種,也就是說,目前台灣的蟾蜍勢力被兩大門派所區分,一派為盤古蟾蜍,另一派則為黑眶蟾蜍。雖然他們體色和花紋變化多端,常常隱身在石縫和落葉中,但其實只要用心留意,或是走在雨後的步道上,都不難發現這些小傢伙們的蹤跡。

我很醜,可是我很溫柔

可愛又有趣的蟾蜍其實一點也不可怕。圖:呂軍逸。大家對於蟾蜍常常和蛇類一樣,抱持的畏懼害怕的態度,不論是東方還是西方,大家都為蟾蜍披上了一層神秘甚至邪惡的色彩。蟾蜍噴出的氣有毒、故事中巫婆熬的湯一定要加上幾滴蟾蜍的毒汁。在東方蟾蜍之所以名列於五毒之一,是因為他們的眼睛後方有一突起的耳後腺體,當受到刺激或是威脅時便會自腺體分泌白色的毒液。再加上蟾蜍的外型和一般人觀念中或是電視卡通中的可愛青蛙實在搭不太起來,粗短的四肢,佈滿顆粒狀毒線突起的粗糙皮膚,不太討喜的模樣,讓蟾蜍被冠上了癩蛤蟆的稱號。

但蟾蜍也並非都讓人厭惡,你可曾見過商家的櫃台上擺著咬著錢幣的三腳蟾蜍雕像呢?這隻傳說中住在月亮上的神獸,口中吐出的錢幣正代表著財富的象徵,嘴巴朝內屋內才能為家中增加財運…可別放反了把嘴巴朝向屋外阿!

雖然台灣的蟾蜍有毒,也足以讓人中毒而死,但實際上個性憨厚溫柔的蟾蜍是不太喜歡放毒的,畢竟毒液是他們保命的重要工具,可是相當珍貴的。除非是出現誤食現象,不然正常的觸摸觀察,並在觀察後正確洗手,蟾蜍可說是相當可愛的小生物呢!

台灣名產:盤古蟾蜍

台灣的兩種蟾蜍其實不難分辨,黑眶蟾蜍頭戴黑眶鏡,腳擦黑色指甲油,一身黑點狀的禮服相當華麗,相較而言,體性較大的盤古蟾蜍則顯得樸實而無華。雖然沒有炫麗的外表,但他可是貨真價實的台灣特產。屬於台灣特有種的盤古蟾蜍分布非常廣,從台灣平地到高山都可以見到他們的蹤影,因為有較厚的角質層,所以可以離開水域到比較乾燥的地方,也因此常在都市公園等近郊步道都可以和他們巧遇。

台灣的兩棲類命名其實相當有趣,有的依照人名,有的依照外型,而盤古蟾蜍則是根據在1908年在台灣中部Bankoro這個地區所採集的標本而命名的。盤古蟾蜍之間體型差異很大,有的可達20公分,看起來活像個大漢堡,有的則只跟一個拳頭差不多,其中雌蟾比雄蟾體型要更大些,每年九月起到隔年二月,正值盤古蟾蜍的繁殖季節,水域邊常可以看到有許許多多的蟾蜍們像在開派對一般,聚集在一起,奮力追求抱握雌蟾,希望可以獲得雌蟾的青睞。當然這種搶妻爭奪戰也常常上演成一隻雌蟾拖著好幾隻雄蟾的尷尬場面。

抱握完成的雌盤古蟾蜍會在水中產下長長的條狀卵串,卵粒呈黑色,這些雙排狀的卵串常常可達數千顆,綿延盤纏於水中數公尺。孵化成的盤古蟾蜍蝌蚪為黑色,小時候就已經具有毒性。筆者曾在電視綜藝節目上看見將珍珠奶茶的珍珠置換成蝌蚪的整人遊戲,將一群蝌蚪放入奶茶中已經相當不人道,更別論黝黑的蝌蚪身形一看就是有毒的蟾蜍蝌蚪,好險最後受整對象沒有喝下肚,但還是很讓人替這些身處奶茶中的蟾蜍蝌蚪擔心。

保命絕招大公開

盤古蟾蜍雖然個性溫和,但遇上可怕的天敵時,可是一點都不畏懼,這時就會展現他們的保命大絕招。

第一招虛張聲勢。圖:呂軍逸。第一招,虛張聲勢:當盤古蟾蜍受到刺激時,會吸入大量氣體,把身體鼓起來,四肢伸直,以伏地挺身的姿態來威嚇掠食者,看起來全身僵硬,硬梆梆身體就像塊蟾蜍餅乾,相當有趣。此時蛇類若要吃他們,就像再吞一個充氣的氣球一樣,常常因為無法下嚥而放棄。

第二招 ,放了我吧:第一招是警告敵人,我有毒可別抓我啊!但若發生雄蟾錯抱的現象,或是我們把蟾蜍輕輕抓起,就會聽見雄蟾發出「勾、勾、勾」的釋放叫聲。就像在說「放了我吧~放了我吧~」,看來裝兇不成也只好苦苦哀求啦。

第三招,放尿攻擊:遇到危險時,緊張的盤古蟾蜍會排出體內的水分,就像尿尿一樣,通常天敵或一般人遇到這招,很難招架的住,此時盤古蟾蜍就可趁勢找機會脫逃。

第四招,毒液攻擊:當遇見貪吃的蛇類或是當盤古蟾蜍感受生命受到威脅時,就會自耳後腺分泌白色毒液。筆者曾見到一隻頑皮的小狗在逗弄一隻盤古蟾蜍,懶懶的蟾蜍只是想跳離不想理會,但那隻小狗可能是經驗不足或是玩性大起,開始用手掌和嘴巴輕咬蟾蜍。受到威脅的蟾蜍嚇壞了,白色的毒液可讓小狗吃足了苦頭,開始分泌大量口水泡沫,哀嚎著跑開。但這招也並非永遠管用,面對像紅斑蛇或擬龜殼花等等這類對於蟾毒免疫的蛇類時,最後也還是只能成為肚內晚餐。

等待著食物的漢堡。圖:呂軍逸。風中「蟾蜍」

夜幕低垂,我在公園中慢跑著,「漢堡」照樣靜靜地在路燈下等著晚餐,今晚風有點大,飛蟲少了些,漢堡獨個兒顯得有點淒涼。想想,在醫學發達的今日,這些原本視為毒物的小傢伙,毒液在幾經提煉後也能成為治療心臟病的良藥。地球上的食物鏈一環接著一環,從古到今蟾蜍也一直扮演著農業社會中抑制害蟲的重要剋星。很少人知道這種隨處可見的盤古蟾蜍竟是台灣特有種,希望下回走在步道上,遇見這圓滾滾的可愛小傢伙時,別忘了仔細觀察他們,並跟他們道個謝喔!

【來看看城市裡還有什麼小東西】

※ 本文與林務局合作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