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嘯‧危機四伏 | 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的島

海嘯‧危機四伏

2012年03月05日
採訪、撰稿:郭志榮;攝影:陳忠峰、葉鎮中;剪輯:陳忠峰

二月的基隆港,濃罩在雨霧之中。碼頭上響著「海嘯來襲」的廣播,一場動員軍警民的萬安演習,為海嘯的複合型災難,進行未雨綢繆的演訓。

從2004年南亞大海嘯,到2011年日本東北大海嘯,接連而來的災難,讓人們警覺到,這個巨大的危機,同樣也威脅著海島台灣。海嘯巨大的力量,橫掃岸際,從一張張災後的照片,可以看見海嘯力量的驚人。

近十年內,從南亞到東北亞,接連數起的海嘯災難,讓專家擔心,太平洋火環帶上,是不是進入一個海嘯頻發的週期。台灣早期曾有海嘯記錄,在一些文獻與口傳歷史裡,都描述有巨大海浪自天而來的災害。

南亞大海嘯後,國內開始注意海嘯危機,進行相關海洋研究,希望瞭解威脅台灣的海嘯來源。中央大學吳祚任教授在研究中發現,台灣面臨著18個海嘯來源,成為危機四伏的島嶼。

根據科學數值分析,這些威脅台灣的海嘯來源中,帛琉附近的亞普海溝,因為海溝的地理形勢,一旦發生地震、崩落,海嘯最可能直接衝擊台灣。但是,對於台灣威脅最大的海嘯來源,卻是在南方的馬尼拉海溝,因為緊鄰台灣,一旦海嘯形成,只有短短20分鐘,就會衝擊陸地。

海嘯衝擊陸地,造成巨大災害,常常發生在一些特定地形。專家分析歸納出,基隆、宜蘭、台東、屏東等4個海岸區域,都是海嘯的高風險區。

日本311地震引發大海嘯,造成福島核電廠損害,引發輻射災害。中央大學開始研究海嘯對台灣四座核電廠,可能造成的損害,發現核三廠受巨浪衝擊的風險最高,核四廠也必須注意引水口的損壞風險。

對於海嘯危機,除了加速研究海嘯來源,找出高風險區域,接下來的重要工作,就是預警機制的佈建。除了長期和太平洋海嘯中心合作外,台灣也開始透過「媽祖計畫」,建立台灣的觀測預警機制。在海嘯發生後,如何快速連結到危險區域,啟動緊急應變,氣象局地震預測中心也參考國外的作法,進行一系列發布規劃。

在年度「萬安演習」中,警消、里長,通知居民撤離到指定避難地點,並且由警方強制撤離不願離去者。不過令人擔心的是,台灣一些海嘯高風險區,像墾丁、基隆、東北角等旅遊聖地,常常都有大量遊客聚集,一旦遇上海嘯,就可能造成慌亂,不知該往何處逃,造成重大傷亡。

針對國外海嘯災害的經驗,即時逃往高處是安全的做法,就地避災也必須考慮,這時候就要依賴一些避災建築的興建。從研究、預警到撤離,面臨海嘯災害的危機時代,天然災害無法避免,災情卻可以因事先預防而降低。

在長遠規劃上,對於高風險區,完善的國土計畫,以及改良的建築設計,都是減少傷亡、降低財損的長遠做法。日本災後,重做國土規劃,讓人們居住到高處,高風險的漁港等地區,可以蓋加工廠,但是避免住人。

18個海嘯源環伺台灣,台灣也是海嘯高風險區,更多的科學研究和建立預警機制,成為當務之急,但是更重要的,全民是否有危機意識,面對一個複合型災害的危險年代…

※ 【我們的島311核災周年系列】311的習題核電廠補考記變形之島海嘯‧危機四伏

※本節目將在週一晚間10點於公視首播,週六上午11:00重播

※節目內容及訂閱電子報詳見:我們的島節目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