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騙的種子》新書分享會報導之一
描述跨國企業種子商為了私利勾結政府做成有利於企業利益的《欺騙的種子》一書在台灣短短一個月時間,已經3刷,作者傑佛瑞‧史密斯(Jeffrey M. Smith)也於近日來台,8日下午台北誠品信義店座無虛席,不少民眾一睹作者風采之餘,更關心的是基因改造所造成的影響。
基改健康風險浮出檯面
美國傾全力透過官僚體系向全世界傾銷的不只是廉價的牛肉,更早之前就已經將基改作物推向全世界。史密斯指出,越來越多的證據說明GMO(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基因改造有機體)並不如生技業者所說的沒有影響。以每棵玉米會自己產生有毒蛋白質的蘇力菌玉米(BT玉米)為例,不管是美國政府或研發的公司都表示蘇力菌不會跑人體。
然而,不但2011年加拿大的實驗則在婦女和新生兒血液中發現BT毒素,2012年也有研究指出BT毒素破壞人類細胞。
蘇力菌原本是用來破壞玉米螟蟲腸道,造成腸破蟲亡,如果BT基因轉殖到人體的話,史密斯形容「他們可能將我們腸內細菌基因改造成殺蟲劑工廠」,而這項研究卻是人類食用GMO食物唯一一次研究,證明基因片段會轉移到人類腸道內持續作用。
俄羅斯科學家以與進口到台灣相同的GMO大豆餵食母鼠,發現出生的老鼠體型明顯變小。倉鼠餵食GMO大豆到了二、三代,死亡增加4-5倍,第三代以無生殖能力,而且倉鼠嘴巴長毛。
GMO剛引進美國,當時美國慢性疾病的比例是7%,9年後增加為13%,至今仍未有GMO食品飲食的監測研究,只聽信GMO食品開發公司所說的沒問題。2009年5月美國環境醫學研究院要求醫生向患者指定非基改食物,因為基改食物會引發嚴重的健康風險。
GMO食品檢驗未顧及民眾福祉
從美國FDA(食品藥物管理局)1992年5月29日的內部聲明顯示,美國在GMO不須嚴格檢驗和實驗,然而FDA的科學家早已提出的警告,包括基改食品導致過敏、增加毒性、新型疾病以及營養問題等風險;食品化學及科技部門也提到4項潛在的危險,包括增加已知天然生成毒素的濃度、產生前所未知的新毒素、增加環境毒物(如殺蟲劑或重金屬)的蓄積以及營養成分含量異常增加,他們建議每種基改食品上市前都應當測試。
這些科學意見卻都遭忽視,原因出於企業以滲透方式,貫徹有利於企業的決策,史密斯列舉的人物是麥可泰勒(Michael Taylor)歷任孟山都律師、副總裁,現為美國食品安全決策上具最大影響力的官員。
推動基改食物標示
史密斯指出,在獨立研究的科學家都被圍剿,而出錢公司都希望實驗結論有利於自己情況下,唯一的改變就靠消費者覺醒。他同時也是非營利組織「責任科技機構」(The Institute For Responsible Technology)執行長,該機構除了持續推動消費者運動,不但自願標示基改食品的廠商快速增加中,也提供非基改食物購物指南,透過網站、iPhone都可以下載。美國最近已有一連串聯署活動,要求將基改食品強制標示列入法案。
讀者對於台灣民眾仍無感於基改食品充斥,詢問該怎麼辦?史密斯說,只要拒絕GMO人口達5%,就可撼動食品供應鏈,供應商看出沒商業利益就會放棄GMO食品。美國雖有91%民眾支持GMO食品標示、50%以上的民眾表示當知道標示後會避開GMO食品,但會積極避開GMO仍屬小撮。
台大植病系副教授洪挺軒認為,GMO食品靠政府把關,基改政策也必須明確,但至少應標示清楚。
不種不吃反基改
主婦聯盟合作社理事主席黃淑德表示,台灣依賴大豆製品的程度高於美國,素食人口以及對牛奶過敏的兒童都必須依賴豆漿等豆類製品。台灣自2003年雖有標示法規,卻並未有足夠的監控。
他提醒消費者購買豆腐、豆漿以及豆干、爆米花應先看標示,醬油以及大豆沙拉油依法是不必標示,但最近也有研究發現在沙拉油中驗出基因。目前黑豆尚未有基改品種,可以選擇,最好是台灣自己種黃豆。
台大農藝系教授郭華仁引言時提到,有機食品所強調的健康、生態平衡、公平、謹慎四大原則中,公平原則指的是有機農業生產不能因為消費者要便宜、盤商要賺錢而犧牲生產的農民,而GMO企業是對小農最不公平的;謹慎原則則指,對於新科技應該要慎重,有機農業反對基改的理由也在此(尚未有研究指出GMO作物不會造成傷害)。這也是主婦聯盟合作社推動無基改農區的原因。
綠色陣線協會總幹事吳東傑表示,台灣以無基改農區喚起消費者注意以及覺醒,這項運動主要強調農民不要種、消費者不要買不要吃基改作物,並鼓勵農民種植有機大豆。
安心生活靠自己
在台灣怎麼吃才會吃到非基改食物?黃淑德表示,目前團體膳食是不需要標示的,只有包裝食品才須標示,放心的生活方式要靠自己,主婦聯盟合作社也是在這種信念下成立。
史密斯所成立的「責任科技機構」則有購物指南,透過4個步驟教導消費者如何避開基改食品,買有機、買自願標示為非基改食品、列在消費指南的食物、避免高風險基改食物,而台灣規定標示基改食品,可再加上第5個步驟,避免吃標示為基改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