訴說生命莽噶艾 新書描寫下三社傳統智慧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訴說生命莽噶艾 新書描寫下三社傳統智慧

2012年06月29日
本報2012年6月29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魯凱下三社位於高雄市茂林區一帶群山之間。(圖片來源:林務局提供)多年前,正當多納溫泉帶來部落一片好景氣時,筆者曾走訪多納,原始而整齊的石板屋,竟讓甚少接觸原住民文化的我,訝異的以為到了異國,全然不知台灣竟蘊含如此珍貴文化資產,多納之美,神祕難解。多年後閱讀記述茂林、多納以及萬山下三社魯凱族民族植物的《串起莽噶艾》,那段回憶又鮮明的重現,只是這次多納之美多了一份理解。

八八風災之後,溫泉被阻斷了,部落重要的觀光命脈消失了,族人是否能在災後尋找著僅剩的花草繼續串著莽噶艾,直到繁花再盛呢?

花環中的人生智慧

從布農族嫁入魯凱的Ese,賢慧持家,只因觸犯了魯凱的禁忌,落得趕出家門、寂寞以終,這種懷抱著期待、又不時落得絕望傷心的心情,隨手畫到石壁上,畫著畫著,孤巴察娥岩雕的由來也得到解答。《串起莽噶艾》書中描述了發生在下三社的神奇傳說,作者輕輕點到,又重複出現,為魯凱下三社豐富的文化資產下註解。

本書以八個故事貫穿三個部落生活場域,從一對新人婚禮開始,描述從舊萬山部落嫁到多納的Elen,雖然同屬魯凱族,但因語言上的隔閡,新婚之始,都以日語和夫婿 Baro溝通。或許我們可以理解異族通婚所帶來的衝擊,就像貫穿這本書的那個古老的神話,但我們又如何體會,只是一村之隔,語言帶來的隔閡,再度印證台灣山地崎嶇所衍生的地理隔離,差異造就出語言的多樣化,形塑出魯凱下三社這三個獨特且美麗的小村莊。

「莽噶艾」就是多納語花環的意思,花環伴隨著族人一生中大大小小的事件,本書也藉由花環的概念,介紹下三社族人傳統生態智慧。

下三社既寬容又脆弱

作者在自序當中提到,下三社可能是魯凱族最早分化的部落,此處有別於其他魯凱和排灣族嚴密的貴族階級,與周邊部落頻繁互動以及通婚所展現的包容力,雖然提昇高度適應力,獨特的文化可能流失也快。

這種包容力也表現在頭飾植物上,各式花環就地取材,織入來自外來的園藝花種,打破禁忌,極其所能的展現族人的創意,這使得下三社的花環有別於階級嚴密的排灣族以及魯凱族其他部落,隨著時間演進,顯得繽紛耀眼。

多納黑米祭曾吸引遊客來觀光。(圖片來源:林務局)

崎嶇坎坷的族群未來

八八風災後,茂林、多納、萬山一帶族人面臨家園受創,連溫泉命脈也斷了,未來是要任由部落凋零,或重整旗鼓?又能拿甚麼重整旗鼓呢?族人面對的考驗,從來沒有間斷過,現代化對部落的影響和改變更是劇烈,雖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解答,但書中提出原住民族與社區保育的觀念,不容忽視。

書中介紹了原住民族與社區保育區(Indigenous and Community Conserved Areas: ICCAs),保育的行動綱領,藉由「在地社群以及原住民部落對其周遭環境資源的自治與管理,由各地的原住民族或在地社區組成具有決策權的治理單位,以當地社群為主體,管理、維護與保育當地的生態資源。」

這項兼顧族人的生存與當地資源與環境的永續利用,是強調用傳統的生態智慧確保生物多樣性能在山林中維繫,確保當地族人要能有收益,森林溪流要能被保護下來。作者相信,長久以來原住民與自然相處之道,歷經時間洪流的鍛鍊,證明是可行的,藉由傳統的生態知識必能安然帶領人類走入下一個世代。

這或許點燃下三社以及原住民族群發展的薄弱微光。在生物多樣性公約裡也提到,對於願意保持傳統生活留在部落的原住民,政府不但應尊重其意願,甚至應該為了讓族人能維持傳統生活,提供必要的經費與資源。只是,在台灣,政府透過法令工具不斷掠奪原住民土地、不承認其在傳統領域的生活為合法,使得原住民的處境十分困窘,甚至被社會污名化解讀為依賴者。

作者以魯凱下三社自由採擷周遭美麗的花朵編織花環來訴說生命的智慧,誠如每個花環的獨特性,既象徵每個人的生命,也串聯部落、社會以及世界的共同命運,沒有人能置身事外。

系列介紹民族植物 董景生書寫持續不輟

繼《綠色葛蕾扇》記述南澳泰雅族民族植物、《走山拉姆岸》紀錄布農族的心靈故鄉、《邦查米阿勞》講述阿美族的祭儀生活,《串起莽噶艾》是這一系列作品的第4部,由董景生企劃主筆,從2004年至今,歷經8年持續不輟。

《串起莽噶艾》是董景生企畫的第四本民族植物書,關鍵人物一位熟知植物的老太太。(圖片來源:林務局)

董景生表示,八八風災之後,茂林幾個部落突遭天災,而有一些民間團體進入協助,計畫團隊成員透過多納社區發展協會前理事長郁德芳穿針引線,得以認識許多下三社朋友,耆老們講述年輕時的往事,有些不同階層聯姻的夫妻,甚至必需透過日語溝通,遂成為魯凱下三社民族植物故事的開端。

以民族學為主的民族植物有別於重視植物分類學的民族植物態度,由於生活上的高度利用,植物擁有不同於傳統植物分類的命名系統。透過書寫南島語族原住民的民族植物,讀者因而面對原住民生活中的困境與喜悅,有助於瞭解與尊重在地族群,採取進一步的保育行動。

 

植物本事

下卷的植物本事中,比較熟悉的如拿來做吉拿富(cinabu)外衣的假酸漿,用來釀酒或加入小米的台灣藜,還有做為主食的芋頭、小米以及黑米,編織用的月桃;捕魚時用來麻痺魚類的台灣魚藤,只會毒昏溪魚,族人撈大魚,留小魚活路,讓河川資源永續。

假酸漿(圖片來源:林務局)龍船花。(圖片來源:林務局)腎蕨。(圖片來源:林務局)

用來入藥的羅氏鹽膚木、冇骨消、咬人狗以及藤相思樹,還有用作占卜用的鴨跖草、祈雨的茄苳葉,巫術或祭儀常用的五節芒;構樹用來編成堅固的繩索,青苧麻莖皮纖維則用來做魚袋,這些植物運用的智慧,超乎想像。

採集的以及部落園藝種植的萬壽菊、腎蕨、黃蝴蝶、台灣百合、黃水茄、毛玉葉金花、狹瓣八仙花、烏皮九芎、龍船花,多樣繽紛美麗的花朵,串起一串串的莽噶艾。

 

《串起莽噶艾:魯凱下三社群民族植物》

  • 作者:黃啟瑞、黃嘉隆、董景生
  • 譯者(英譯):鍾頤時
  • ISBN:9789860314991
  • 出版: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2011年12月1日

※本報也將從6/30開始,於週六連載本書的精彩摘錄,敬請期待。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