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休耕農地 農委會釋出多項獎勵措施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活化休耕農地 農委會釋出多項獎勵措施

2012年12月04日
本報2012年12月4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農委會昨(3日)宣示啟動活化休耕農地計畫。(圖片來源:農委會)行政院農委會昨(3日)宣布啟動「活化休耕農地計畫」,未來休耕補助一年只提供一期作,另一期作若種植符合獎勵作物,還有補助金可領取;對於無力耕種將土地出租給佃農的農民,將保障其農保資格,65歲以上農民還有離農獎勵金。

農委會主委陳保基說,此方案是重建農業尊嚴,並提高農業產值及就業機會,兼顧農地生機與農村價值,並具體提升糧食自給率為34.9%。

復耕、擴大就業、提高糧食自給率

農委會主委親自說明。陳保基表示,近年來因氣候變遷,凸顯糧食問題。台灣因加入WTO而實施休耕制度,27年來,每年約20萬公頃的土地不生產,並使用100億左右的補貼經費,既無就業機會也無糧食生產。長期休耕也造成土地傷害,放著長草、生蟲、藏老鼠,影響隔田區的農作生產,這些都應設法改善。

農委會表示,此計畫以兩個期作連續休耕之5萬公頃農地為優先活化對象,自2013年1月上路,中程實施至2016年12月。

首先,調整耕作制度,活化休耕農地,維護農業生產環境,增加產值及創造就業機會。其次,引進青年農民擴大經營規模,提昇產業生產力與競爭力。最終達成提高糧食自給率,維持國家糧食安全的目標。

地主佃農兩相得宜

對於兩個期作連續休耕之地主,若無力或無意自行復耕,農委會將輔導透過各地農會之「農地銀行」媒合出租,並配合「小地主大佃農」引進專業青年農民或農民團體承租,擴大經營規模,並提供農地利用改善獎勵金、產銷設備補助、轉(契)作獎勵、無息租金及經營資金低利(1%)貸款,以及天然災害專案救助等措施。

對於將農地出租,農保年資滿5年且年滿65歲之農民,除了土地租金及老農年金,農委會也提供離農獎勵,獎勵額度為每個月每公頃可領取離農獎勵2,000元,最高上限3公頃,即每年7.2萬元。

來自台南市後壁區的農民林深水有2甲多地出租,年租金約12萬元左右,再加上老農年金和每個月4000元的離農獎勵,維持他和太太的生活,不足的費用則由在外工作的兒子供應。

農委會也針對特定作為生態維護田區(如水梯田)或沿海地區因地層下陷,致易淹水、鹽分地等耕作困難地區,維持每年兩個期作休耕補貼,且不需翻耕,此項資格須由縣市政府提出。

農委會預計到2016年可活化農地4.5萬公頃,提高糧食自給率1.4%,增加總體產值及效益達88億元,並創造10萬人就業機會,及活絡週邊相關產業發展。

替代進口、外銷潛力、有機及地方特產作物都有獎勵

轉作有機補助前三年轉型期。此項計畫也列出推廣種植轉、契作作物,在替代進口項目,如硬質玉米、小麥、青割玉米、牧草、釀酒高粱、原料甘蔗、飼料甘藷及短期經濟林等;具外銷潛力:如毛豆、胡蘿蔔、結球萵苣等,都有補助金。

瑞穗鄉農會總幹事魏清河說,自從台灣牛肉進行產銷履歷、雲端管理,博得消費者支持,養殖規模有增加,但是進口牛隻飼料價格卻越來越貴,鼓勵休耕地種植牧草有其必要性。他憂心台灣務農人口凋零,表達農村人力的重要性,也鼓勵自己的兒子回家種田。

對於有心轉種有機作物的農民,則提供驗證初期3年輔導金,不過若中途退出驗證,則取消補助。記者會邀請的小地主大佃農之一為承租11公頃農地,從事有機耕作的羅文祥,他說,轉型有機的前三年最辛苦,投入和獲利無法打平,這時候有政府補貼最好。但他指出,租約一次只能3~5年,對於轉型有機的農民沒有保障,可能遇到認證成功卻租約期滿無法續約的局面,他建議最好延長租約年限。

推廣作物也含括由地方政府選定的推廣作物,由中央補貼2萬,其餘由地方配合;一旦發生產銷失衡時,地方需負擔30%產銷處理費用。

有利復耕 糧食自給青年返農配套仍不足

台灣養殖的豬隻吃玉米豆粕的白毛豬佔7成,吃廚餘的黑毛豬只有3成。台灣農村陣線發言人蔡培慧接受採訪時表示,此政策對於復耕是正面的,不過在糧食自給率以及青年返農則不足。

蔡培慧說,政府鼓勵拿大片土地種植飼料作物替代進口,何不調整畜牧養殖品種比例?例如台灣豬種有吃廚餘的溫體黑毛豬以及吃玉米豆粕的白毛豬,比例為3:7,能否調高黑毛豬飼養比例,也可解決台灣廚餘過剩的問題。

另外,飼料配方也可調整,增加易種易收的地瓜成分,如此一來既可減少進口的需要,也能減少農地種植飼料作物的面積。

農委會要求地方政府負擔地方特色農產品產量過剩30%的處理費,蔡培慧認為太嚴苛,對有心做事的地方政府是不合理的。他說,各地生產環境類似,產銷調節應由中央以全國尺度進行統籌。

蔡培慧說,處理土地問題無法處理青年返農問題,鼓勵青年返農尚未看出配套,產銷、土地、耕作技術以及社會生活基礎都需考慮。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