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保護區大會】大會行腳 來自南非德班的觀察筆記 (四) | 環境資訊中心
保護區大會

【2003保護區大會】大會行腳 來自南非德班的觀察筆記 (四)

2003年09月24日
作者:盧道杰(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理事長)

第四天大會開始實施分組研討工作坊,我選擇「治理」(governance)的主題工作坊,下午則參加「傳統法則與治理」這個分組。

在地參與議題熱門

分組討論一景這次幾乎所有的主題工作坊都有在地參與議題,也都有整合社會經濟的項目,但分得很散,也許是大家都急於表達同樣的事情,或是從不同的面向得到類似的結論,所以IUCN才將這類議題分配在不同的主題當中。由於主題工作坊很多,有七個,下午各工作坊又分成好幾個小組,有些眼花撩亂的感覺,分頭參加各個討論組的人群在大型會場間流動,整個國際會議中心到處是資料、到處是人流。

分組討論裡,有薩摩亞、印度和尼泊爾的個案提供討論。由於所展示的俱是成功案例,讓我有點失望,或許這是議題主導者的策略,先將傳統社會法則尚十分完整的民族與區域當作重點,至於目前文化正在解構中的大部分地區,則待走出一個模式後再說。

企業界的角色受爭議

此外也看到一些權力、參與與治理的理論論辯,有位學者將體制運作裡各權益關係者的權力與需強化的部分,做出一個圖表來呈現,這可能是中非地區的研究,曾在期刊裡讀到一些相關文章。接著是南美洲的經驗,由哥斯大黎加籍的Solis與南非的Whande共同主持,展示了幾個相當不錯的保護區與在地社群互動的個案。也有來自菲律賓Dave De Vera對東南亞與南亞狀況的報告。

因為時間拖得很長,沒能留時間給大家發問。有許多人遞紙條給主持人抗議。後來勉強讓位先生發言,他來自亞馬遜地區,他指出許多保護區裡都有大規模的石油與天然氣的開採,這讓當地的社群十分質疑與憤怒。這個世界大會在進行的同時,社區居民仍在蒙受苦難,大會應該做點事,有些實際的行動,保護區治理的分析應該把這些大公司都涵蓋進來才是。

「人」的因子更趨重要

一整天下來,覺得自己的行程有點亂,每個工作坊都十分有趣,有如進寶山但不知從何下手的感覺,在幾個會場轉得頭昏,但也獲得不少收穫。看得出在地參與議題已全面在保護區相關主題裡發酵,例如談效能要包括權益關係者的想法,談財務要結合在地社群,談尋求保護區更廣泛的支持,則更要注重在地社群的政治、經濟與文化脈絡,談能力訓練則要加強與在地社群溝通,談教育宣導也要注重在地參與,當然原住民與傳統權力的議題更是敏感。

人的因子在這屆世界大會裡是議題的主題,是論辯的焦點,是研究的要項,也是行動的目標。而明年生物多樣性公約大會與IUCN三年一次的保育大會,都在東南亞舉行,屆時會有更多物種保育的生物學者參與,與這方面學者持集權式、強調執法的取向相比較,預期將會在參與議題上,產出更多的論辯與新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