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保存華光古浴場 市民自主為歷史建物洗盡鉛華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盼保存華光古浴場 市民自主為歷史建物洗盡鉛華

2013年04月29日
本報2013年4月29日台北訊,特約記者江佩津報導

昨(28日)早晨,關心台北文史、古蹟、老樹的市民自發行動,來到原為台北刑務所(現為華光社區),為日治時期總督府建造的「舊台北刑務所附設浴場」進行清掃、整理,期盼華光社區周邊具有文史意義的建物能夠受到妥善的保存,為將近百年的歷史做一見證。

位於金華街135號的舊台北刑務所附設浴場

日治時期初期,總督府來台第一座建造的監獄便是現今在台北市愛國東路、金山南路交叉口附近的台北刑務所,而在光復後國民政府將其沿用作為台北監獄。1895年,刑務所附設浴場(現為於金華街135號,日據時代公共澡堂)便已建造完成,位於現今的金華街上,主要是用以提供當時刑務所的公務人員於休息時作為湯屋使用,經歷了時間的淘洗,逐漸與後期的眷舍混雜,而在華光社區都更案之中,周遭的矮房拆除後,更是處於遭到棄置的狀態。

原本緊鄰浴場的潮州麵店於拆除後,浴場周遭以及內部積聚近兩公尺高的廢棄物,而法務部在知悉4/28的活動後,在兩天前(26日)便派遣看守所受刑人先行來進行初步的清理,並於28日早晨貼上禁止進入的標示,因此市民自發的清掃行動便只限於為浴場周遭清理廢棄物、清洗磚造牆面。

台北監獄南面圍牆,並未列為古蹟或歷史建築

發起行動的居民多是以保存文史建物為出發點而參與其中,對於浴場、以及周遭台北監獄圍牆、環境的保存,希望能受到政府的重視。

台北監獄圍牆是使用原本台北城的基石,1886年的石材來自唭哩岸河邊,台北城牆拆除後運至此地做為監獄圍牆,在民國58年台北監獄主體拆掉,賣給中華電信與中華郵政後,目前僅有北面的圍牆指定為古蹟,位於金華街旁的南面圍牆雖保存下來,但卻並未指定為歷史建物或古蹟。

在2008年時召開的「台北市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中出席人意見提及「本建物若被登錄為歷築,住戶將無法領取搬遷補償費,故請委員慎重考慮,並兼顧現住人權益」,因此認為本區的建築物整體價值不高、未達文資保存標準,所以不列入古蹟或

登錄為歷史建築,會議結果中僅有22處列為測繪保存,意即使用「遺照式」描繪觀測的方式替這些保留下來的古蹟進行紀錄,而後仍是難逃拆除的命運。

華光社區文史保存小組成員黃舒楣認為,法務部與文化局應在拆遷前先做好調查,台北刑務所作為日本在台第一個公共建築,是具有殖民者的歷史意義,而在台灣各處的日據時期監獄皆能有妥善的保存,反之在台北,卻僅存這些古蹟元素,眼看又要盡數拆去。台北刑務所在日治時期曾經有諸如賴和、蔣渭水、簡吉等人在此處被關過,白色恐怖時期也有許多政治犯,這些歷史檔案也應列為文史保存的一部份。

此次的行動以浴場為首,希望政府重視文史建築保存的重要性,這些自日據時期延續至今的古蹟多與欲拆戶是相連,在法務部的拆除工程之前應先有妥善的後續保存計畫。綠黨的潘翰聲認為,不只是此處與浴場共生的榕樹,華光社區中許多與舊建物共生的樹木,是城市記憶、歷史的一部份,人、樹、屋是不可分割的。

參與的居民朱博安在心願卡上寫下:「現在看見的這片風景、這些味道,都會一直留在我的腦海裡。如果大家現在的努力,可以讓這裡留下一點點痕跡,不僅僅是為了我的回憶,而是能夠讓大家理解這是與自身相關聯的。」

自主參與清掃行動的市民 市民清掃周邊落葉以及廢棄物

一起參與清掃行動的,除了周遭的住戶,也有來自中正國中的生態志工社,一起守護身邊的恆久歷史。

5月2日將再次召開文史審議會議,希望近期對於華光社區的拆遷、以及過去長年對於華光社區周遭的歷史建物的忽視,可以再次有妥善的規劃以及策略,才能為這座城市、歷史留下無可取代的文化資產以及自然風景。

以水柱清洗過去麵店所留下的油煙,還紅磚原本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