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寶特瓶可回收已成全民共識,但瓶蓋可以回收嗎?答案是:可以。但因概念不普及,許多瓶蓋被當成一般垃圾丟棄,輾轉流落到大海,成為海洋廢棄物,海鳥、海龜更常因此誤食死亡。
本文中,我們採訪了2013年台灣地球日中,與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合作「蓋藝術」計畫的台大學生們,一起來看看他們是如何化創意為實際行動,也邀請讀者們一同來關心瓶蓋回收及海洋議題。(影片網址 http://youtu.be/KdI0581jLy4)
瓶蓋與救海洋到底有什麼關係?先從海洋開始來看人類與塑膠的糾葛。根據2011年台灣淨灘成果,「海岸遊憩與日常生活」所製造的海灘垃圾就佔了74%,「海上活動與船隻」製造的海灘垃圾則不到15%,這表示我們日常生活產生的垃圾,居然是海洋廢棄物的主要來源。
從塑化海洋到塑化人
而海邊什麼垃圾最多?2011年的淨灘數據也顯示,「塑膠袋」穩穩站上第一名,接下來分別是「免洗餐具」、「保麗龍」、「煙蒂」以及「瓶蓋」。
檢視前五名的垃圾類別,完全可以表示人類一次性的使用習慣,已經造成海洋垃圾浩劫。
人類製造了百年不爛的塑膠,讓瓶蓋、塑膠袋們在海中沈浮,看似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但當海龜誤食塑膠死亡、寄居蟹以塑膠垃圾為家、中途島的信天翁幼鳥誤食瓶蓋活活餓死...這些既真實又殘酷的畫面歷歷在目,我們還能繼續忽視海洋廢棄物問題嗎?
更可怕的是,塑膠隨著時間,會分解成更小的微粒。1997年美國海洋學家查理斯.摩爾(Charles Moore)發現北太平洋環流中充滿了塑膠垃圾,他創辦的Algalita海洋研究基金會在1999年進一步發表觀察數據,指出塑膠微粒與浮游生物的重量比是6:1,而以浮游生物為食的生物,正是我們常捕抓的魚群。到最後,我們的餐桌上的魚,到底吃了多少塑膠微粒?經過加熱料理後,塑膠微粒是否又會變成的化學物質回到我們的肚子裡?
根據2011年淨灘所蒐集的數據,可以發現因為回收獎勵機制,寶特瓶為該年垃圾的第7名(數量為7036),但瓶蓋卻足足高出一倍(數量14632)!台灣一年至少用掉28億支寶特瓶,在環保署的統計中,國內回收了95%以上的寶特瓶,然而約有一半的回收寶特瓶都少了瓶蓋,也就是一年約有14億個寶特瓶蓋被亂丟,間接成為海洋垃圾的一員。
「蓋」藝術計劃中的「瓶蓋」,希望藉由再生回收瓶蓋藝術來串起海洋廢棄物議題,更多人意識到海洋塑膠垃圾問題,願意改變平日習慣,選擇友善環境的生活模式,並誘使商家開始設計友善環境的產品,,不再「用完即丟」地消耗資源。
「蓋」藝術,首次亮相!
在2013年4/13-14的台北地球日活動,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與藝術環保團體SOMEBODY合作,展示了一幅瓶蓋藝術作品!活動在透過臉書及網路招募,吸引許多單位及個人響應,短短不到2個月,即募集超過1萬5千個以上的瓶蓋。而透過台北地球日綠色藝術市集的展示說明空間,許多民眾首次瞭解塑膠垃圾對海洋生態的威脅。
「蓋」藝術 :收瓶蓋救海洋計劃 志工招募中!
延續這股力量,台灣環境資訊協會與SOMEBODY團隊,將在國際淨灘日前(9/21),利用瓶蓋馬賽克,再製作一幅更大型的裝置藝術。本計劃將招募工作坊的志工成員,在今年6~8月期間,一同構思、組織、宣傳,並尋找適當長期藝術展示地點,擴大推廣的影響力。
「蓋」藝術計劃工作坊相關訊息,將持續更新於地球日網頁 ,工作坊預計於四月中開始招募,參與工作坊的團隊及幹部,將可一同討論並主導計劃!預計於6月開始進行,7、8月執行,9月完成作品!詳情可詢問29332233#219 李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