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國際回顧:海洋垃圾濃湯 科學家赴各大洋一探究竟 | 環境資訊中心
回顧與前瞻

2010國際回顧:海洋垃圾濃湯 科學家赴各大洋一探究竟

2011年01月10日
整理報導:謝雯凱

中途島上死亡信天翁的胃裡面都是塑膠垃圾。(照片來源:message in the waves)2010年2月4日,加州海洋科學家夫妻檔馬庫斯‧艾立克森博士(Dr. Marcus Eriksen)與安‧庫密斯(Anna Cummins)自百慕達啟程,駕駛72英尺長的單桅帆船海龍號進行調查,想要弄清楚北大西洋環流是否也有類似「太平洋垃圾帶」(Great Pacific Garbage Patch)的塑膠汙染,污染究竟有多嚴重。

全球有五個大洋環流,由風與洋流所形成,分別位於南大西洋、北大西洋、南太平洋、北太平洋與印度洋。美國海洋學家查理斯‧摩爾(Charles Moore)在1997年發現北太平洋環流中充滿了塑膠垃圾,他創辦的Algalita海洋研究基金會在1999年近一步發表觀察數據,指出塑膠微粒與浮游生物的重量比是6比1。

爾後,陸續有部分研究團隊進行調查,帶回照片與研究成果,因此可以掌握一些輪廓。大洋中有為數眾多的塑膠垃圾,在這些大洋環流中永無止盡地漂浮並打轉,碎裂成愈來愈小的碎屑,日積月累聚集在一起,或堆置在環流周圍的海島上,永遠不會完全消失。科學家預估近半數海鳥種類、所有的海龜種類,以及22種海洋哺乳類均遭受塑膠廢棄物的危害,會因此致命。

安‧庫密斯夫婦創辦「5環流研究中心」(5 Gyres Institute),與Algalita海洋研究基金會和Pangaea探險教育公司(Pangaea Exploration) 合作,在2010年初出發探察5大環流,至年底已到過其中4個,僅剩南太平洋環流。他們在各海域多個試點以拖網方式撈取表層海水,檢查與測量其中的垃圾、塑膠含量,每一次拖網都撈到塑膠成分,只是比例有所差距,但也確認海洋環流帶中,多數海域已被塑膠垃圾侵占,他們估計全球有2/3的海域表面已成為稀薄的塑膠圾垃湯。這次的研究將於2011年3月夏威夷的第五屆國際海洋垃圾會議上發表。

2011年1月6日,英美報紙刊出奧勒岡州立大學海洋科學家懷特(Angelicque White)的研究,指出太平洋海洋垃圾帶並沒有外界想像的有兩個德州這麼大,而僅有德州的1/10。為此,安‧庫密斯夫婦隨後在部落格上予以澄清,釐清一些外界迷思。他們表示,並沒有垃圾聚集形成的島,所以也毋須與德州比大小,因為塑膠圾垃湯分佈的範圍十分廣大,情況確實比想像的嚴重許多,而當下的課題是要去清理這些海中的垃圾。他們建議,可從清理海岸開始。

在2010年度,不止是安‧庫密斯夫婦去找海洋垃圾湯,「垃圾觀察」(Watch the Waste)的法國團隊在大西洋也目擊了大批塑膠垃圾。然而最受矚目的不是研究員,而是一位富豪探險家David de Rothschild,他在春季以4個月的時間,駕駛以回收塑膠瓶做成的帆船「Plastiki」,自加州橫越太平洋,抵達雪梨,希望藉此宣導海洋塑膠垃圾的嚴重性,使民眾更加重視海洋保護。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