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是從一位在國小側門擔任導護的志工爸爸開始。
這個國小是一個很年輕的小學,創校之初刻意保留一片學校面積十分之四大、沒有水泥覆蓋的連續綠地,成為樹木蓊鬱、令人稱羨的生態區,也與附近社區的綠帶相連,曾經有過新竹市的森林小學的美譽。
志工爸爸從小朋友入學開始就擔任側門的導護志工,見過美麗的黑枕藍鶲在側門旁的構樹結實累累的時候來品嚐美味的果實,攀木蜥蜴、松鼠、十餘種鳥類是校園的常客,黑冠麻鷺甚至在校園內定居和繁殖。想像著如果三月的某天起得夠早,或許有機會能在校園裡聽見黑冠麻鷺求偶時低沉的歌聲。校園生態區多采多姿生物的存在背後的真實意義,其實是以樹木為中心的食物鏈關係,與生命網絡緊密的運行和生生不息的流動。學校有許多孩子非常喜愛生態區,因為在自己的校園裡就能見識豐富的自然生態。
然而兩年之間,志工爸爸發現生態區在學校沒有人力與經費可以維護的情況之下,逐漸在走下坡。包括原規劃為雨水回收系統一部分的生態池因落葉與腐植質堆積逐漸淤淺,而生態區某些區域的植物已過於濃密,漸漸成為小朋友和老師不敢去的地方。
志工爸爸一家曾經參加過幾個不同團體帶領的友善環境工作假期,透過志工參與服務,合作解決環境問題,也與地方建立更深的聯繫,成為對於自己和小朋友深具意義的地方。在小朋友二年級升三年級的暑假,志工爸爸就以這個想法跟一位喜愛園藝的熱心老師進行討論,希望召募志工、發動全校性的親子工作假期,創造家長和小朋友的參與機會,集合眾人之力改善校園生態區的現況。
第一次工作假期在101年的10月10日,來了將近一百位親子志工,分頭進行生態池淺水區與深水區的淤泥清理、校園裡的枯枝落葉收集、製作落葉堆肥、水溝清淤、各區植物的整理和修剪、並且了解學校生態區的水路,解決積水與排水的問題。此後每個月舉行一次親子工作假期,除了創造參與機會,也希望增加親子待在校園生態區的時間,重新看見它蘊藏的生命力與豐富。雖然過去有一些參與經驗,志工爸爸卻是第一次負責校園生態區規劃,因此先邀請水生植物專家與校園生態營造專家來看過校園,了解目前生態區整體的情況是樹木過於濃密,各區域普遍缺乏水生植物及其他植物成長需要的陽光;而生態區的植物種植,可以以教學體驗為導向,進行更妥善、長遠的計劃。
之後,為了給生態池的水生植物以及計畫種植蝴蝶食草的區域較為充足的陽光,志工爸爸和老師便利用冬天的時候,開始利用週末假日進行多次的手工修樹,使生態池與整個生態區林下的陽光較為充足,適合其他植物生長,同時枝條修高也給予昆蟲較合適的穿越空間。志工爸爸也在假日外出時,慢慢地收集野外的水生植物,在自家庭院用臉盆栽培,每隔一段時間將水生植物帶去生態池邊種植。
另外,在整理生態區植物的過程,陸續發現幾處利用廢輪胎與防水布做成的人工微型濕地,因為原有的溢流排水管線已經失去功能,可能成為積水孳生蚊蟲之處,需要填平。另一處持續有活水滲流的積水窪地特別肥腴,附近有許多姑婆芋及野薑花生長,志工爸爸以他在步道志工實習工作中學習的工法,手工開闢一條導流溝,解決積水問題。此後每個月舉行一次親子工作假期,內容視生態區的需要持續進行調整。每次工作假期開始時先有半小時左右的簡短課程,實作的現場會進行操作的解說與示範,收工之前會召集所有志工一同在校園生態區做一件讓校園變得更美麗的事情 種下蝴蝶的食草或蜜源植物。
志工爸爸每個月幾乎有三個週六日的時間都用在校園生態區,很仔細地了解生態區的各種狀況。除了例行的維護、修樹、種植、自行收集植物種子育苗、插枝培苗。週一至週五早上班之前也都在生態區巡視植物、觀察鳥類和昆蟲,並且以相機持續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