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高雄、彰化及台北各地共15位志工齊聚台東三仙台旁的比西里岸部落,進行三天兩夜結合生態旅遊與志工服務的行動,共計完成2處樣點的珊瑚體檢調查,清理近70公斤的海岸廢棄物,並體驗以阿美族傳統工法建造生態堆肥廁所。參與志工表示,「這是一次很好的團體生活體驗,大家互相幫忙,就像一群螞蟻兵團一樣。」
主辦單位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已連續第六年在此地辦理生態工作假期行動。台東成功工作站駐點人員黃苑蓉表示,台灣島的生物與文化多樣性很高,每一個社區與部落皆有其特色,而比西里岸的阿美族部落,世代與山海緊密依存,每年定期舉辦的工作假期,即是希望帶著來訪者以更深刻的方式,體驗自然與文化美好與遭受威脅的一面,才會激發出守護的力量。
淨灘 讓海岸乾淨也讓生活更簡單
比西里岸的沙灘近數十年來逐漸縮減,海邊已變遷為卵石灘,志工在石縫中拉拔出各式人造垃圾,包含外帶飲料杯、零食包裝與塑膠袋等。7位志工在1小時內即清理出約70公斤的垃圾,分類紀錄如下:
- 菸蒂237個
- 免洗餐具188個
- 食品包裝166個
- 塑膠袋164個
認真工作之後,淨灘組的志工也到基翬浮潛,看到珊瑚群礁與悠遊其中的魚群,但同時看到海底一樣有各式垃圾,親眼見識人類製造的廢棄物最終流落海洋的循環,立即自發在沿岸進行淨海行動。
漁網及垃圾覆蓋 海下環境衝擊嚴重
此處是台東基翬海域世界新種珊瑚「福爾摩沙偽絲珊瑚」的發現處,代表此處珊瑚生態的獨特與重要,因此,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於2011年開始至今,持續第三年的台東基翬珊瑚體檢行動。
本次進行2處深度各約4公尺的穿越線調查,結果顯示,活珊瑚覆蓋度分別為39%及43%,屬於「一般」等級;而藻類覆蓋度分別為13%及22%,可能是海中營養鹽含量偏高,且以海藻為食的魔鬼海膽及馬糞海膽數量較少所致。
非生物底質以岩石佔較大比例,皆為24%,其次為碎石,分別為18%及14%。且受日前颱風影響,海水能見度不佳,魚類不易觀察,也僅只記錄到少數的蝶魚、笛鯛及鸚哥魚。指標性無脊椎動物的數量則更為稀少,兩條穿越線僅調查到極少數的魔鬼海膽族群密度及一個個體小於10公分的硨磲貝。
環境衝擊方面,珊瑚上纏繞許多廢棄漁網及一般垃圾,衝擊指數達到「嚴重」等級,同時亦發現珊瑚白化現象(約3%)。
潛水志工們順手清除海洋廢棄物時,發現遭受漁網及垃圾覆蓋的珊瑚皆呈現白化或死亡,然而漁網數量實在太多,負責此次珊瑚體檢的科學指導員湯谷明表示:「即使志工們努力清除,仍只是杯水車薪,治本還是要透過當地漁民改變其漁業活動習慣。」
生態堆肥廁所 鏈結文化傳承與生態循環
投注許多心力於農事及部落文化傳承的黃苑蓉說,「在自然界裡沒有廢棄物,我們希望能透過生態堆肥廁所展現與發掘這生態法則。」
環境資訊協會今(2013)年開始向部落長者承租農地,以友善環境且不使用農藥的方式來管理,起初是協助回收部落廚房的廚餘進行堆肥,後來再透過堆肥廁所集中人肥,不但不需要消耗水資源,也真正體現自然界零廢棄物的精神。
而廁所的搭建也特別設計與部落文化連結,以阿美族建築常用的刺竹、白茅、黃藤為素材,不用一根鐵釘來完成田間廁所。此舉除了讓志工們有機會學習阿美族的生態智慧,也同時捲動部落老人家的參與,讓傳統文化與技法可以傳承。
來自彰化且對務農極有興趣的志工高麗雪也說,希望可以學習搭建茅草竹屋的技術,好回到家裡協助務農的父親建造一間茅草屋,完成這個心願。
從自己的能力所及 為環境多付出力量
「很多人有公德心,但是只說不做,沒有行動。很高興潛水這個興趣與技能,也可以幫助海洋。」來自台北的志工金杏嬬有感而發的說。
在澎湖度過童年時期,已多次參與淨灘活動的志工孫淑敏也表示,會一而再,再而三的參與淨灘活動,即是希望可以在能力所及之下為環境付出,也許都市生活讓人學會冷漠,但只要行動,就有改變的希望,尤其看到部落的孩子為了傳承部落文化所做的努力。她說,「草莓族並不是用年齡來區分,而是對待生活的心態。」
生態工作假期藉由實際服務行動以及體驗活動,確實讓參與者建立和土地及文化之間的情感,讓旅遊不再是吃吃喝喝的消費,而是環境與自己皆得利的休閒方式。
相互學習合作 走向共榮的願景
黃苑蓉表示,在工作假期籌備與執行過程中,當地居民也可看到除了走馬看花的觀光行程外,還有不一樣的旅遊方式,是可以跟社區互動交流,甚至共同完成有意義的行動。
真正的永續環境是一定需要在地居民的認同與參與,以部落文化與自然環境為師,在志工與在地居民的共同努力下,讓描繪的願景藍圖逐步展現。黃苑蓉指出,「這是一個緩慢,但是必要的過程,需要大家一起參與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