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瑞揚用舞步尋根 原舞者台上台下都「找路」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布拉瑞揚用舞步尋根 原舞者台上台下都「找路」

2013年10月22日
本報2013年10月22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原舞者20多年來,以演出來陪伴一批一批原住民青年找回與傳統的連結。2013年度製作《Pu'ing.找路》,找來享譽國際的編舞家布拉瑞揚執導,以泰雅族少女「莎韻」的傳說故事為起點,敘述南澳青年的尋根之旅。

故事主角是一名泰雅族青年瓦旦,他在面臨現代化衝擊之後,決意回返部落尋找傳統文化,通過這趟旅程,台上台下,找路的過程不停持續。

將於11月1至3日於國家戲劇院演出的《Pu'ing.找路》,故事從泰雅莎韻的故事說起,在二戰期間的1938年,居在宜蘭南澳群利有亨社的莎韻,為了替即將從軍的日籍老師送行,在暴風雨中命喪湍急的河水,這樣的意外,遭到日本人大肆利用,成了宣傳皇民統治的樣版,而當國民政府來台,就又害怕遭視為「通敵、漢奸」,家族與部落對此故事噤聲,留下各種版本的傳說,神秘而難以捉摸。

「這是不能為自己發聲的悲哀」,長期擔任原舞者的理事,台北藝術大學舞蹈系副教授趙綺芳表示,莎韻傳說的隱沒過程,就如同原住民這幾十年歷史的縮影。趙綺芳表示,面對這個已經無從查證的故事,沙韻傳說的事實如何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迷樣的莎韻將牽引著族人的靈魂,除了一探過去究竟,更通往未來道路。

原舞者執行者吳雪月表示,1990年代原住民在多方面成為弱勢,除了提出還我土地、搶救雛妓等掙扎,一群來自不同族群個部落的年輕人聚在一起,希望以傳統歌舞找到出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原舞者,自1994年開始,堅持藉由田野採集,在向部落請益的過程中,傳承、推廣原住民樂舞與文化,許多原住民在青年時期參與原舞者後,各自展開了自己的尋根故事。趙綺芳表示,隨著時間過去,原舞者除了堅守過去為傳統出發的歌舞以外,也追求藝術高度,因此找來布拉瑞揚編舞,音樂家范宗沛也將率領20多人的古典樂團現場演奏。

找路,不只舞台上 布拉瑞揚因「回家」更完整

布拉瑞揚的現代舞經驗,與原住民的傳統樂舞,能有什麼火花?將是這次演出的一大賣點。布拉瑞揚出身台東嘉蘭部落排灣族,在一天都沒學過舞的狀況下勇闖聯考,在林懷民的賞識之下,進入了左營高中舞蹈班,從此一路上在現代舞的領域大放異彩。對他而言,他的人生也是在不停的找路,在懷抱著對舞蹈的熱愛進入都市後,布拉瑞揚面臨許多困難與文化衝擊,甚至曾經企圖用一口字正腔圓的國語來抹去原住民的身份,這一連串的扭曲,讓他問起自己到底是誰,除了在1995年恢復族名,在2009年的「百年國慶」煙火秀中,也決心開啟「回家」的旅程,在各個部落中尋找原住民的故事。

由於原舞者多年來招收團員的第一條件,便是必須具備原住民血統,是否有心找回與傳統文化的連結遠比他們會不會跳舞更重要。也因此,成員大多為未經現代舞訓練的「素人」,對此,長期與國內外頂尖舞者合作的布拉瑞揚表示,自己可是出了名的嚴厲,其實他也曾擔憂在嚴格的磨練中,是否將失去舞者們有獨有的原住民樂天可愛性格。

但布拉瑞揚表示,編舞並非把自己的意志強壓在舞者的身上,讓他們失去自我,只能呈現出布拉瑞揚,因此他一向從合作的舞者身上找出故事。而在與原舞者的合作中,除了嘗試增加身體與身體的接觸去讓舞者轉化、變換出不同動作,「我讓他們試著邊唱歌邊作動作,很奇妙的是,你會發現,漸漸的都對了。」布拉瑞揚表示,他從中深深感受到原住民「歌」與「舞」不能分開,在以往的創作中,他不曾如此重視兩者的關連。

祖靈看顧祝福下 素人舞者盡力突破自我

「你們在背後怎麼罵我都可以,但我不會放棄讓你做到最好的機會。」布拉瑞揚分享排練時的影像,只見每個舞者汗流雨下著進行各種訓練,但眼神卻專注而堅定,更有成員在魔鬼操練之中,瘦了10公斤之多。

原舞者提供「我在這些素人的身體上看到了美麗。」布拉瑞揚感動。包括歌手羅美玲與阿努‧卡力亭‧沙力朋安,雖然他們參與部分偏重於演唱,卻也幾乎全程參與訓練,也因此,布拉瑞揚與吳雪月目前不斷的跑通告、辦講座的推票,「我希望這些孩子的努力有更多人能看見,把掌聲給他們,讓他們更相信自己。」

計畫前期在南澳的泰雅族部落進行田野調查時,曾有長者贈送布拉瑞揚一把口簧琴,當時的他,用盡辦法卻沒辦法發出聲音,但到了排練的後期,由於演出需要,找了工藝師來教導每個舞者親手為自己製作一把,布拉瑞揚卻非常快速的作了出來,並且成功彈奏。「祖靈的確在看著」布拉瑞揚認為,這次的演出受到祖靈的祝福與眷顧。

布拉瑞揚透露,演出中將有一段長達25分鐘的橋段,舞者們以下沉或側行、伏地或踮腳各種姿態不斷地行走,直到身體面臨極限的那一刻,聽到一聲召喚又繼續走下去,就像原住民經歷那麼多殖民與被邊緣化的苦難,仍必須繼續前進。

作者

賴品瑀

新店溪下游人,曾在成大中文與南藝紀錄所練功打怪撿裝備,留下《我們迷獅子》、《我是阿布》兩部紀錄片作品。現為人類觀察員,並每日鍛鍊肌肉與腦內啡,同時為環境資訊電子報專任記者,為大家搭起友誼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