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祭出重罰 大統假油、棉籽流向成焦點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衛福部祭出重罰 大統假油、棉籽流向成焦點

2013年10月30日
本報2013年10月30日台北訊,鄒敏惠綜合報導

大統長基公司以低價油混充特級橄欖油,以及台灣芝麻油最大廠富味鄉以低價棉籽油混入內銷油品掀起台灣食用油風波後,本周又有重大進展。大統公司生產的11項酒類被爆造假,富味鄉公司所用棉籽油之有毒殘餘──棉籽粕的流向也遭質疑。

這次假油風波讓衛福部做出食品業者史上最高的裁罰紀錄,亦是衛福部首次向業者追討不法所得,並做出在本月底前改善的承諾。

米酒、水果酒非釀造 成本低廉

大統公司董事長高振利於2006年成立子公司大聯製酒公司,生產以米酒為主的酒類共12種。自由時報報導,日前彰化縣府財政處接獲民眾檢舉大聯米酒烹煮時出現嗆鼻味。縣府隨即前往抽驗,根據配方表和相關資料,確認12種酒中有11種以食用酒精稀釋後加香料,不僅米酒不含米,水果酒也非發酵釀造,而是清一色以濃縮果汁混入食用酒精中,成本只要8至10元。

眾多酒類。(照片:macglee)

經彰化縣政府財政處調查,大聯今年生產酒類40萬公升,料理米酒就佔了38萬公升,在超市、賣場等都有通路。米酒頭、高梁酒、水果酒等則只在醬油觀光工廠販售。彰化縣政府財政處28日先依《菸酒管理法》標示不實,開罰550萬元。這是台灣食品業者史上最高及次高的裁罰紀錄,也是衛福部首次向食品業者追討不法所得。

農委會:棉籽粕無殘留疑慮

農委會畜牧處副處長朱慶誠表示,所謂的棉籽粕是提煉棉籽油後剩下的「棉籽油渣餅及固體殘渣物」,由於蛋白質成分高,多被當作動物飼料,是合法的飼料添加物。

棉籽粕也非進口管制物品,據聯合報報導,根據關務署統計,台灣每年都進口棉籽油渣餅,9成以上作為動物飼料,少數是作為菇類培植太空包的介質進口。但進口量從2011年的150公斤,暴增至2012年的5559多公噸,不僅讓外界質疑是否為食品廠商進口,也讓消費者產生棉籽渣毒質殘留擴大污染農產品的疑慮

農委會28日發布新聞稿表示,棉籽粕因其纖維含量高,僅用在可反芻的牛、羊等動物食用,飼料添加量很少,家禽類只能添加2%~3%,反芻動物則是限制在10%以下;且我國規定飼料用的棉籽粕中,游離棉酚的最高含量為0.04%,政府評估風險不高,故往年來並未就其品質進行抽驗。

另一方面,動物食入之棉酚可在體內被微生物分解,或與游離胺基酸等物質結合,不被消化道吸收,最後隨著糞便排出體外,因此不會影響動物的健康,或殘留於畜禽產品中,也不會對消費者造成危害。

但為確實瞭解近2年進口作為飼料用之棉仔粕流向,農委會與專家前往工廠查核,確定進口之棉仔粕均未外流至食品廠商。3家飼料廠進口的37批棉籽渣確實全數添加於家禽飼料中,並已於今年5月間全部使用完畢。

朱慶誠分析,應是去年澳洲棉籽豐收,因此業者才會大量進口棉籽粕取代部分黃豆粉,增加畜禽的蛋白質。而對於另2家進口棉籽渣作為菇類培植太空包介質使用的廠商,據今日新聞報導,該公司101年迄今進口約1,374公噸的棉籽殼,用以作為栽培菇類太空包添加介質,由於棉籽殼不含油脂,填加棉籽殼太空包可增加栽培介質保水性,日本及韓國均普遍使用。嘉南藥理科技大學專家表示,棉酚具抵抗病蟲害效果,不溶於水及脂肪,因分子量大結構複雜,植物根毛無法吸收,在土壤或介質中會被微生物逐步分解,因此也無植物吸收棉酚的疑慮。

農委會最後表示,不論是添加於飼料中,或作為栽培菇類太空包的介質,棉籽渣均不會殘留、轉移至畜禽產品或農作物,並承諾將儘速增訂棉籽渣之輸入查驗規定,自邊境加強源頭管理,以確保棉籽粕及飼料之品質,保障動物健康及畜禽產品衛生安全。衛福部也表示擬訂出食品棉籽酚1ppm的限量標準

認證難「保證」,價格也需納考量

對於這次大統與富味鄉均為GMP認證廠商,卻仍能以假油蒙混過關,自由時報報導立委趙天麟爆料,衛福部根本驗不出一罐食用油內,到底混有多少比例的棉籽油。食管署坦承,廠商的食用油混有多少比例的棉籽油根本驗不出來,即使有標示不實情況,檢驗單位也只能依靠「廠商的良心」。而經濟部工業局民生化工組組長洪輝嵩說,工業局已組成專案小組,檢討GMP認證及後續查驗相關規範。

在認證制度已無法保證食品安全的情況之下,消費者避免買到假油的辨識方法,或許只能以「賠錢的生意沒人做」這句老話為依歸。中國時報報導,台酒總經理林讚峰說,現在化工技術很厲害,顏色、香氣都可以「調製」,一般人很難區分出是米香還是化學香精的味道,最簡單的判斷標準就是看價格。「價格絕對是重點。」味王總經理陳恭平也表示,市售醬油就可能有20%標示不實。以396cc裝為例,成本就不只40元,還要加上管銷、通路費,再怎麼促銷也不可能用40元以下買到純釀醬油。

台灣菸酒公司則是直接建議民眾,太便宜的不要買。另外,玻璃瓶裝的米酒比較沒問題,塑膠瓶裝的米酒就要盡量避免。台酒酒事業部協理林士傑指出,目前財政部推動優良酒類認證制度認證嚴格,消費者選用有認證的酒品,可以比較放心。

公權力與民間力量共同發揮

然而,把關食品安全政府絕對責無旁貸。針對食安危機每天都有新品項,行政院增編了3億經費,成立聯合稽查小組,未來茶葉、果汁、牛奶都要查。

中央社報導,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在官網設立「農產品檢驗專區」,落實資訊公開,公布農、畜產品每月、每季或年度的檢驗結果,包括農藥殘留監測、秋刀魚貨輻射抽驗、有機品質檢驗與有機標示等多項抽檢結果,以及CAS認證的生產廠(場)追蹤查驗、CAS最新通過與終止、畜禽產銷履歷抽驗、畜牧場用藥監測等。

雲林縣政府則是推動「食在安心~油GO安全」標章行動,提供檢驗合格業者認證標章,強調在地生產的安全食用油品,並提供消費者容易辨識的在地油品依據,以獲得消費者信賴。

食安亮紅燈,民眾的檢舉也功不可沒,但根據聯合報報導,並非每縣市都編列食安檢舉獎金。其中台中市各項檢舉獎金竟以不良食品添加的檢舉率最低,僅占罰金的5%;台中市今年僅編的兩萬元預算至今也還沒發完。而高雄市為鼓勵民眾加入稽查行列,已提高食安檢舉獎金達30%。

衛福部祭重罰

混油事件重創國人信心,但從胖達人到這次的假油風波,業者涉及情事並非食品安全,而是欺騙消費者謀取暴利。根據衛福部最新修法版本,標示不實將從最高罰20萬元,調高至400萬元;摻偽或假冒,也將調高至3000萬元。

衛生福利部計畫再修食品衛生管理法,將最高罰鍰從1500萬元提高3000萬元,並訂立以下行動方案:

  • 要求食用油脂業者在本月31日前提出切結,保證原料及添加物皆與標示符合
  • 11月1日起擴大稽查所有市售油品
  • 11月將召開全國食品安全會議,研商如何提升食安管理機制
  • 2014年將擴增近萬名食安志工,協助市售食品標示訪查等工作
  • 2014年增加3億元食安相關預算,補助各縣市衛生局稽查、檢驗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