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列一般事業廢棄物 廢五金可進口 環團憂重演二仁溪汙染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改列一般事業廢棄物 廢五金可進口 環團憂重演二仁溪汙染

2013年10月30日
本報2013年10月30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我國《有害事業廢棄物認定標準》將有重大修改,環保署在9月2日發出預公告,並在10月2日進行一場公聽會後,目前已進行到隨時可正式公告施行的階段。在此修改中,包括了廢電線電纜、廢變壓器/電容器、廢電腦等12項俗稱廢五金的混合五金廢料,從有害事業廢棄物改列為一般事業廢棄物,從此可以合法進口。

擔憂此舉不但使目前國內仍未完整的有害事業廢棄物管理制度雪上加霜,而大量進口的廢五金也將使二仁溪悲劇重演,加劇國內環境負荷。包括看守台灣、台南社大、主婦聯盟、地球公民、綠色陣線與立法委員田秋堇等民間團體,28日召開記者會表達反對開放,更希望環保署能懸厓勒馬取消公告,先正視國內廢棄物的總量管制。

民間團體表示,環保署對此重大改革異常低調,不論是只公布在環保署自家網站上,或是排除了民間團體、只找相關產業舉行公聽會,都有黑箱作業的嫌疑,當民間團體發現此事,已面臨隨時可以公告實施的階段,因此他們緊急召開記者會,更要求環保署暫緩公告,「就算是公告了也可以撤回或是不實施。」地球公民執行長李根正強調有此前例,民間團體不會輕言放棄,因為此修改恐怕導致當年二仁溪的污染事件再次重演的悲劇。

改列一般的12項廢五金列表

花了42億還清不完 二仁溪殷鑑不遠

回收廢五金,從其中提煉貴重金屬是否為環保署口中的「高科技煉金術」?回顧遭受廢五金重傷害的二仁溪,已經花了超過42億的經費,但至今仍未整治完成,可謂得不償失的全民共業。因此民間團體擔憂,此次開放進口廢五金將使惡夢重演。

二仁溪奇景….廢酸與死魚,黃煥彰提供中華醫事科技大學護理系副教授黃煥彰說明,60至80年代,台灣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廢五金拆解中心。而在1970年初期,一位商人開始在台南灣里地區展開廢五金回收,20多年來當地居民露天燃燒廢五金,甚至將廢棄物直接推進河裡。直到1983年才遭加拿大勞長春博士檢測出當地的空氣中戴奧辛含量高達0.2ppm,為垃圾焚化爐周界空氣中戴奧辛濃度的數億倍以上,同時二仁溪的水質與河畔土壤也受到重金屬的嚴重污染。

當民眾開始反對後,相關產業變陸續移到中國的貴嶼,也造成孩童血鉛等公共衛生問題,受全球矚目。如今卻要在將其迎回國內,令民間團體憂心。「電子廢棄物掩埋場在哪裡?」「相關配套措施的政策環評呢?」黃煥彰提出質疑。立委田秋堇認為,若有心協助目前淪為世界電子垃圾處理中心的中國,應該做的是提供技術,而非運回台灣。

台灣自身難保 廢五金處理難 目前管制不周全

雖然環保署表示,國內業者的技術已有提升,與當年二仁溪事件時大不同。但目前國內事業廢棄物一年產生約1800萬噸,即便目前號稱有82%已做到再利用,仍須耗費土地資源與能源。

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便指出,廢五金即使以合法方式處理,仍會對環境帶來負擔。包括貴重金屬需要用酸去溶解或採電解精煉,所產生的廢酸廢水需要處理,處理過程會有汙泥,處理過的廢水也會有重金屬。而非金屬部份更有很大部份為塑膠,大多含有溴化阻燃劑,其脂溶性的特性,容易累積在人體內造成損傷。而沒有回收價值的塑膠,會送去掩埋或焚化,其中PVC塑膠所產生的就是世紀之毒戴奧辛。

林長茂綠色陣線林長茂展示照片,舉出日前才在泰山親眼見到一座地下工廠,不但廢五金露天堆放,而焚燒產生的廢氣也長期困擾著鄰近的林口居民。林長茂指出,而類似的非法業者目前仍多,以地下工廠或甚至露天處理者,環保署與地方政府都無能力妥善管理。如今要再開放進口,只怕將有更多衍生的問題難以處理。

謝和霖更說,環保署近年不斷推動「填海造陸」,顯示國內對此無力處理更已經找不到廠址了,但謝和霖認為「填海造陸」將毀壞海洋生態與海岸景觀,造成更大的問題,並非好的解答。

進口公害拼經濟? 也衝擊國內食品安全

民間團體舉出管理有害廢棄物越境轉移的國際公約「巴賽爾公約」,當中以提防「出口公害」、「就地處理」有害廢棄物為核心精神。但環保署現在卻以將廢五金改列為「一般事業廢棄物」來解禁,此舉卻等同於是「進口公害」,民間不禁以「瘋了」「精神分裂」來批判,大罵馬政府居然以「有害廢棄物拼經濟」,實在悲哀。黃煥彰指出,2002年郝龍斌面對電纜業要求開放,都有道德勇氣斷然拒絕,目前沈世宏卻主動一口氣開放12項,真是大倒退。

主婦聯盟秘書長陳曼麗指出,目前食用油問題受到關注,但政府要守護食品安全,應該由福衛部與環保署等部會一起聯手合作。陳曼麗表示,廢五金政策的錯誤,將全面影響空氣、水源,污染農地,最後還是將衝擊全民健康。謝和霖指出,廢五金改列一般事業廢棄物後,便可以往農田魚塭堆放,黃煥彰亦擔憂可能化為爐渣,造成更大的問題。

作者

賴品瑀

新店溪下游人,曾在成大中文與南藝紀錄所練功打怪撿裝備,留下《我們迷獅子》、《我是阿布》兩部紀錄片作品。現為人類觀察員,並每日鍛鍊肌肉與腦內啡,同時為環境資訊電子報專任記者,為大家搭起友誼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