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02月27日
作者:楊憲宏
怎樣分辨中藥裏是含摻了西藥?醫界人士認為,只要服下一帖中藥,紅腫熱痛的症狀在一兩天內消失,恐怕就得當心了。因為中藥理應沒有這種的效果。中藥理論所講究的療法是溫和、漸進的「根治。」
大致說來,醫界人士的這套推論並沒有錯。合格中醫師則有更進一步的說明。
一般中醫師施藥的方法有三種,生藥、藥丸、濃縮藥粉。生藥是必須煎煮的,藥丸是生藥磨碎混合後以蜜蜡黏著而成,濃縮藥粉則是抽取生藥成分,將之混合成的粉末。
生藥是最傳統的施藥法,藥丸與生藥大致沒有不同,對長期必須服同一藥的人比較方便。這兩種施藥力式,都讓中醫藥業者無機會摻混西藥。
一名中醫師說:「一般而言,濃縮藥粉的效果不如生藥。」因為濃縮藥粉是為「平均性的藥效要求」而設計的,生藥則可猛可溫可強可弱,視需要而定。
因此,臺北市一名中醫師說:「假如吃了濃縮藥粉的病人,一兩天之內就感到收效的話,此藥十之八九摻了西藥。」
幾年來,求助中醫治療的民眾,似乎忘了中醫本身的特性——溫和、緩慢,經常像要求西醫一般的要求中醫師「效果要快」,在這種「病人壓力」下,許多中醫師轉而夠用西藥來「留住」病人。這種風氣有如瘟疫,這2、3年迅速傳染了大部分的中醫診所。
一名資深中醫師說:「年輕、沒足夠臨床經驗的中醫師,這幾年如潮水湧入開業市場,在沈重的業務競爭壓力下,以療效快速為宣傳手段,招引生意,是中藥裏『汙染』了西藥的原始原因。」這些徬徨的年輕中醫師,因無法完全理解中藥的深奧學理,而看輕中藥的療效;因不瞭解西藥的作用原則,而誤以為他可以毫無限制的使用西藥,為這個社會製造了頭痛問題,對醫界而言,這些人充其量是「通過了考試的密醫」而已。
原載民國74年2月27日聯合報第5版
※ 本文轉載自《另一個公害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