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山部落農藥害人疑案,透露了臺灣地區多年濫用農藥的悲劇訊息。許多民眾在面對這個新聞時,不免會憂慮,每天要吃的果蔬是不是一樣有農藥殘毒的問題?
果蔬中不含農藥殘毒,其實不只是消費者的心願;種植的農民、銷售的商家與主管單位何嘗不是這樣想。但在銷售場上,農產品被當成工業產品出賣,在要求外表美觀的流行趨勢下,農藥成了產銷系列上,保證外表的「工具」。
童話中,白雪公主因選擇咬上蘋果較紅的一邊而中毒。今天臺灣地區的農產品消費現況也正處於這個「白雪公主蘋果併發症」中。消費大眾正因喜好選擇外表美麗的果蔬,終落入生產者濫用農藥的惡性循環中。現已處於明知如此會有農毒問題,卻無法脫困的尷尬情境。
農民種植蔬菜因少用農藥,使蔬菜長得不移漂亮,上果菜市場被評為下級,落得血本無回。只要有這麼一次經驗,農民就無法拒絕多灑農藥保持蔬菜「姿色」的誘惑。
政府指導下的果菜公司評定果蔬的品級,是以外表決定,而一經評定,特優與下級之間,價格常相差4、5倍。對果菜公司而言,分級制度是農產品價格合理化的必要措施,有時明知「特優」的貨品,從公共衛生的觀點看未必健康,但在現行的產銷制度下,也拿不出對得起消費者與農民的辦法。
從「食的安全」的觀點來檢視整個問題,目前只有農牧官員對「蒼蠅」的測試,避重就輕的宣佈為「安全無虞」,但是超然的學術單位的檢測結果,非但殘留農藥比例極高,而且類別也繁多。
前不久,臺灣省植物保護中心曾在市場中取了253件檢體進行測試,高達67%的檢體含有農藥,而且絕大多數是含有兩種以上的農藥殘留,多種農藥的混合殘留,對人體的傷害會增高到什麼程度?目前所知有限,世界糧農組織還在進一步評估,不過初步結果可能還不只是加乘效果。
殘餘農藥對健康的危害,還不僅是直接食用者,植保中心會分析過母乳中有機氯的含量,發現檢體中100%都含有有機氯的農藥殘留,而有機氯農藥的毒理實驗,早就證實會引發肝臟、甲狀腺腫瘤;消費者著重蔬菜亮麗的外表,卻未想到非但為自己種下病因,甚至還遺害到下一代。
此外,農業科技大幅增加農產品產量的同時,是不是也埋下了危機,值得農友埋首增產的同時,抬起頭來正視問題。
葡萄由過去的每年一熟,到現在的一年三收,確實是農業科技創造出近似魔術的奇蹟,但是了解促成三熟、減低生長期所用的各種農藥,食用葡萄後含有什麼後果,相當的不樂觀。
現在的葡萄栽種,只要一開花,就立刻使用落葉劑,看過有關越戰電影的人都知道落葉劑的可怕,果農不讓葉子「浪費」養分,不惜使出撒手劍;去掉葉子後接著大量使用生長激素來催果,生長激素的作用是加速細胞成長任何有基本健康知識的人都了解,癌症正是異常的細胞發展,進入果實的殘留生長激素累積後,對人體幾乎已可確定有極大的負面影響。
經常出入田間的農業學者,長久以來便發現,在風雨前後上市的果蔬,農藥殘量特別高。原因是,果蔬最怕風雨來襲,而風雨要來常是不可預知。昨天剛噴農藥,今天風雨要來,能移不採收嗎?不採的話,風雨一過,滿園荒亂,辛苦全告白費。收採之後,能不馬上上市嗎?此時「植物保護手冊」上,所謂「噴藥後9天方可採收」的告誡,全成耳邊風了。
即使能移忍住不採,而風雨過後,風損水傷也不嚴重的,有些心狠些的農家,會乾脆在採收之前再噴一次農藥。一名農學家指出,這是農藝商教出來的邪門怪招。
受過風雨的果蔬,上市後,衰敗得特別快,原因是雨水帶來細菌,污染物,容易侵蝕果蔬組織。部分農民迷信再噴一次農藥,便有殺菌、保鮮的效果。這種狀況更加重了消費市場上農藥殘毒的問題。
「白雪公主蘋果併發症」正逐日侵蝕著臺灣民眾的健康,怎樣解開這個「魔咒」,讓農民與消費者之間,能移形成共識,農民能以生產低毒、無毒的果蔬對得起良心為樂,而消費者也能體會「安全重於外表」的生產哲學。這是提升社會生活素質的重要關口,如果衝不過這個關口,我們只有繼續無奈地看著農民種著自己都不吃的果蔬,昧著良心上市。
卓亞雄、楊憲宏合寫。原載民國76年3月6日聯合報第3版
※ 本文轉載自《我們不是天竺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