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玉米含過量黃鞠毒素,經濟部為存廢問題大感頭痛。一名農學博士說:「這全是明知故犯,自找麻煩。」
早在3年前,國內衛生單位便根據「臺灣區雜糧發展基金會」一項3年期的研究「改善飼料穀物品質研究專輯」中有關「進口雜糧黃麴毒素汙染調查」的結論,從各方條件評估,泰國玉米無法符合食品安全需求,而無限期停止泰國玉米進口。
許多參與這項計畫的學者,在10月初獲知,國內將從泰國進口玉米的消息,都大吃一驚。他們表示,作這個決定的決策者不是沒看過雜糧基金會的報告,就是根本忽視專家學者的意見。
由於雜糧基金會的兩大冊以研究黃麴毒素為主的報告,重要內容是以「密」件處理,在外流傳不廣,甚至政府有關單位也未必有這份資料。
雜糧基金會的這份報告,比較「震撼」的有兩方面,「國內、進口雜糧穀物製成品黃麴毒素含量調查」與「黃麴毒素在家畜的殘留量調查」。雜糧基金會以事涉敏感為由,密件處理,「非經同意」不許研究者對外發表,而且每冊書都被編號管制。
這份報告從民國67年做到70年,民國71年4月出版。學術界多人表示。「像這樣關係大眾安全的重大事情,只要內容正確,有什麼不能公布?」雖然公布了,可能使民眾感到不安,但總比瞞看大眾、讓黃麴毒素汙染長期無法改善。好得多。
一名學者指出,雜糧基金會的研究,已經為臺灣地區的黃麴毒素問題,畫出輪廓,如果報告完成當時就公布,有助於鼓勵學界更進一步的調查,目前我們可能已擁有更完備的黃麴毒素的資料。
3、4年來,除了陽明醫學院與部分食品專家曾經小型檢測過醬油、黴火腿、酒的黃麴毒素含量少,花生、玉米、大豆、高梁、大麥、小麥、米、穀物製品、飼料等大宗民生物資的調查則完全空白,至於禽畜肉類、蛋、乳等食品黃麴毒素汙染現況,亦無肯定結論。
研究工作沒有繼續下去,任誰也說不出服人的理由。這次泰國玉米黃麴毒素過量事件,有關單位在作決定時感到痛苦。覺得似乎沒有「足移的依據」作為決斷基礎,其實原因也在此。
學者專家所能引據的總是3、5年甚至10年前的資料,對現況茫然的情形下,又不敢妄作推論,使許多學者在講話時,讓人感到他似乎「信心不夠」。
一名國立大學教授說:「假如幾年來黃麴毒素未被視為敏感、機密問題,而調查汙染的研究也能繼續不斷,今天根本不曾發生像泰國玉米事件這種矛盾。」
在黃麴毒素資料長期被「封鎖」的情形下,國人對這個在臺灣地區重要而分布普遍的致癌物認知非常有限。國家研究機構,幾年來也只「偏愛」B型肝炎病毒,對黃麴毒素這個與B型肝炎病毒在致肝癌方面,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毒物,則幾乎未「照顧」。
黃麴毒素在肝癌成因中的重要性是世界性的。問題玉米若如廠商所願做了飼料,外銷的畜產品,未來幾個月內,很可能會因「有黃鞠毒素殘餘量顧慮」而遭國外客戶技術性抵制,到那時,損失就難估計了。一名農業專家說:「為了省3億,可能反而損失30億。」
2天來,已有多位曾經從事黃麴毒素研究的學者,接到高層次決策官員委託有關單位打來的意見詢問電話。3名學者說:「這次泰國玉米事件,只是臺灣黃麴毒素問題冰山露頭的一角而已。」我們要關心的不只是這批玉米,而須對整個環境作徹底的瞭解,我們到底是處在一個多危險的黃麴毒素生活圈中?
不久前,國內食品專家曾經擬定一分大型測量計畫,想瞭解國人每日攝食了多少環境毒物,其中包括對黃麴毒素的探討,可惜被有關方面擱置了。在防治肝癌的目的下,我們已動用了數億元在B型肝炎的研究與防治上,黃麴毒素則是肝癌的重要禍因,卻全無應變投資。國內部分學者曾在學術討論的場合上提過這樣的顧慮──只做B型肝炎病毒疫苗注射,不管黃麴毒素汙染,下一代的肝癌罹患率會下降嗎?
從泰國玉米的風波中冷靜下來思考這些疑慮,也許才是有關單位最應採取的行動。
原載民國73年10月29日聯合報第2版
※ 本文轉載自《我們不是天竺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