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別西海岸】離別西海岸 | 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書摘

【離別西海岸】離別西海岸

1986年04月15日
作者:楊憲宏

綠牡蠣事件發生後,一名養殖學者感慨說出:「這回真是……離別的西海岸了!」多年來生養眾生的西海岸,終於要離我們而去。河川排放工業廢水,在西海岸長年累積,盤桓不去,終於走向污染不歸路。

早在5年前林邊鄉自來水變鹹,茄苳地區地層下陷的時候,來臺灣參觀西海岸養殖的日本學者,在看過林園工業區及一連串向西河川上游滿佈工廠後,便下週斷言:「臺灣西海岸的養殖沒有前途。」

這樣的警語同樣出現在前年10月,農業單位委請的日本專家加福竹一郎的勘察報告中,加福以食用臺灣海產的日本消費者心情表達過,像這樣受工業污染包圍的養殖環境,是會威脅日本消費者的健康的。

重重警告,重重憂慮,在過去10年內,陸陸續續出現,但西海岸的污染命運似乎早成定局。

環境保護單位也好,農業主管當局也好,並非不理解事情的嚴重性,但從來拿不出一套可行措施來挽救危機。

地下工廠、污染工廠在上游,濫墾濫養在下游,主管官署責任劃分不清楚,一個大家都擔心的問題,卻一直是處在「三不管」的狀態下。甚至有部分無可救藥的「樂觀」專家,認為西海岸臺灣海峽的海流水可以洗清「區區」污染物,西海岸污染不值擔憂。

海的包容力雖然很大,但像西海岸海峽水團有沿岸循環特性的海域,溶解污染,遷移污染物的能力,便大打折扣,綠牡蠣事件是繼多次養殖死亡事件之後,西海岸再一次發出的哀號。

事件發生之後,行政當局雖已集會商討解決之道,但假如只意在防堵廢水排放,而無法從整體規劃西海岸工業土地利用上著手,「離別的西海岸」將只是污染反撲人群的首次重擊,再不停止工業的無限制發展,為西部地區建立一套以農業為主力的土地利用方案,將來告別的將不只是西海岸而已,而是整個西部地區。

原載民國75年4月15日聯合報3版

※ 本文轉載自《受傷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