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亂的藥】《附錄二》無法控制的調幅電台廣告 | 環境資訊中心
環境書摘

【混亂的藥】《附錄二》無法控制的調幅電台廣告

1984年11月22日
作者:楊憲宏

作虛偽醫療效果宣傳的食品與藥物,幾年來針對消費者「期望」與「恐懼」混合的心態,大作滿足消費者訴求的宣傳,不但騙走了消費者大筆金錢,並已嚴重扭曲了臺灣地區民眾的保健觀念。

調幅臺電主持人每日連珠砲似的的遍遍複誦身體器官紅腫熱痛的症狀來「恐嚇」他們聽眾,而「有病治病,無病強身」的洗腦式語言,也極度扭曲了民眾的醫藥認知。許多「長期聽友」就在這種情況下,接納了主持人的「權威指導」花錢買了高價又無用的產品。

區年一項民間企業管理顧問公司做的「臺北市及高雄市民眾購買力調查」指出,低收入層醫療支出比例反而比高收入層高。出人意表的違反了德國統計學家恩格爾所訂的一項法則:「當家庭所得增加時,醫療的花費,隨所得增多而增高支出比例。」

上調查結論中提出:「這是否透露了中國人的特殊醫藥消費習慣。」以臺北市為例,年收入15萬元以下的人,醫藥消費佔了家庭收入的6.31%;年收入50萬以下的人則只有3.33%。

從臺北市藥房賣藥的狀況也可看出,在低收入戶較密集的地區,要防擺設全以電視、電臺與其他傳播工具正在宣傳的藥物為主。

一切現象都指出,虛偽宣傳的「目標」,是收入較差的民眾。他們對自己與子女的健康關注度,並不因收入少而差,反而有更「出得起錢」的傾向。他們似乎比較信賴別人,但受騙時,憤怒的程度也格外激烈。

S195事件發生後,一名婦女讀者投書本報,指責台北一名推銷S195的電台節目主持人與三重一家出售S195的西藥房,事後不但不退錢還缺德的「推卸責任」。這名讀者陳訴他當時是在「疼愛子女,希望小孩長得健壯,不惜一切的花費與代價」的期望下,相信並購買了S195。

「期望下一代健康」與「恐懼自己生病」是多數聽信宣傳而去買虛偽產品的人的心理背景。這是不實宣傳能夠「無往不利」的主要原因。

這些產品在一陣銷售熱潮後,很快就銷聲匿跡,讓「覺得無效」的民眾事後想再回頭找證據都找不到。中國人個性很少「追究到底」,使過去虛偽宣傳的東西,能一再得逞。

S195被揭發之後,民眾普遍反應熱烈,已經有人連帶懷疑類似的宣傳方式,認為凡打出「全省指名藥房購買」的產品,全與S195樣的「不實在」。

一名熟悉藥局市場的藥劑人員說:「一場風暴正在醖釀。」平常以做宣傳藥物、食品為主的藥局,最近已有收斂之勢,已經開始停收「宣傳產品」。

消費者覺醒,不再相信宣傳,是「治療」目前病入膏盲藥業市場的最有力的「藥方」。重建正確的保健觀念,不能光靠政府嚴懲重罰,一名藥政人員說:「消費者應建立事業存疑的態度。」看見藥物、食品的醫療宣傳資料,他說:「第一反應是大電話給衛生單位查證。」

「不要盲目相信」,正式維護自己健康的「基本動作」。

原載民國73年11月22日聯合報第3版

※ 本文轉載自《我們不是天竺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