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水回收生態系統 北投社大打造觀光新地標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中水回收生態系統 北投社大打造觀光新地標

2014年01月28日
本報2014年1月28日台北訊,黃靖文、翁倩文報導

※編按:2013年在教育部及環保署的經費補助下,北投社大進行32小時環境教育課程,目標為引進氣候變遷調適議題成為民眾普及的知識,最終期望透過社區參與,在地方執行實際的調適方案。

「水往上流」的奇景,不只在台東,台北市北投社區大學也在校內創造此一新景點!

北投社大結合自然生態設計中水回收系統,希望澆灌校內花台、減少志工勞力,達到節能減碳、水資源再利用等目的。設計之初是看到溫泉業者將廢水排入北投溪,盼能推廣給在地溫泉業者、社區大樓等參考,刺激新思維,解決在地環境問題。

「北投社大中水回收系統」是氣候變遷調適課程中學員們集思廣益,起而執行的調適行動,目的是重新再利用雨水與廢水。起初,執行計畫以「以色列中水回收系統」為範本,學員們從英文影片、建構圖自學設計,但以色列與台灣環境、地形相異度高,學員們多次討論改變原設計,比如:將儲存水的器具鐵桶換做紅磚堆砌的生態池,並提升生態池的功能,種植水生植物改變水質與微氣候。也因應受氣候變遷影響,未來台灣夏季蚊子滋養速度增快,生態池將養魚吃蚊子,減少蚊蟲禍害。

北投社大內中水回收系統第一期工程完工,工程示意圖
北投社大內中水回收系統第一期工程完工,工程示意圖

生態概念淨化污水  再創利用契機

北投社大規劃此一實驗性質極強的課程,由講師陳世揚、唐坤正、陳彥良與學員共同努力,從規劃、選址、施工,過程中講師與學員不停切磋、修改、意見交流。

具電器背景的講師唐坤正說明,無動力揚水器系統300年前就有了,用於農業灌溉,現在很少見。這是利用水錘作用的原理,以1公尺的水位落差將水揚升到7公尺的高度。

另一位具生態植物背景的講師陳世揚則說明生態池的規劃,第一池的功能為沉澱、過濾,種植大安水蓑衣、槐葉萍;第二池為中層過濾,種植水蓮、黃花水龍,吸附底層及浮水污物;第三池則為淨化池,種植黃花狸藻,第四池做濾水用途,並種植田蔥、大葉田香、紫蘇草,最下池則種植水鱉、石龍尾、水車前等觀賞植物。他指出,「讓植物自行生長」,生態系統能自行運作。

具有景觀背景的講師陳彥良解釋道,雖然參考了以色列中水回收系統的設置,實際上還是必須把國外經驗轉化成適合台灣發展的方式,因此課程中有許多討論,必須將空想變成具體,才能進行調整。

第一池:沉澱、過濾

第二池:中層過濾

第一池

第二池

大安水蓑衣:莖粗,根粗常可阻隔漂流污物,吸收底層污物。

龍骨瓣莕菜:吸收底層及浮水汙物,可食用。

槐葉萍:浮水跟棉淨化半浮水汙水

黃花水龍:根系發達隔絕中間層污物。

第三池:淨化

第四池 底下水池:淨化

第三池

第四池

圓葉節節菜:淨化上層水質

田蔥:過濾

黃花狸藻:淨化上層水質

大葉田香:淨化流經泥土層的水

校園成環境教育示範 預計結合當地產業推廣

此中水回收系統最大特色是嘗試使用省水、省電,無須馬達打氣的「無動力揚水器」。生態池為階梯式建構,最上層池子積滿雨水及回收校園洗手水後,開始透過水管往下水池流動,再利用水池之間的位差製造水壓產生動力,將水從下擠壓至最上層循環再利用水資源,未來用途於校園花圃澆灌、學校廁所、清洗地板等。

階梯式設計回收池。

無動力揚水器,利用階梯式落差,引導水流,不用抽水馬達,十分省電。

這套整合性系統啟發源自溫泉業者將使用過的溫泉水直接排放到泡腳池,擔憂觀光客為了省錢,直接伸腳往溪流舒緩時,卻可能帶病菌回家,因此策畫這套行動方案,而新民國中將提供校地,結合實踐環境教育理念,成為社大與學校合作的示範。策畫者期待能將此經驗推廣到社區大樓及溫泉區業者,讓北投觀光不僅是好吃好玩,還有學習創造好環境。

第二期工程將完成澆灌系統,此一例不僅提供新民國中生態相關等環境課程教案,預計可成為北投導覽中的新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