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污管制放寬重金屬標準 環團反對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土污管制放寬重金屬標準 環團反對

2014年02月12日
本報2014年2月12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環保署於10、11兩日召開「土壤污染管制標準」修正草案公聽會,修訂項目包括8種重金屬、3類有機化合物的管制與監測標準;並新增工業、產業區的管制標準,以一般地區管制值乘以5倍為通則。此舉引發十幾個民間團體關注,認為是放寬了工業區的污染上限,要求環署不能貿進,至少應在北中南東開公聽會,做更廣泛的討論。

潘忠政提供此管制標準由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基金管理會負責。透過定期監測,將發生土壤污染的地區分為「污染控制場址」與「污染整治場址」,藉此確保土地與地下水資源。

土基會此次針對「土壤污染監測標準」第4條與「土壤污染管制標準」第5條,修增訂8種重金屬、及含氯有機化合物、油品、火炸藥這3項有機化合物等管制標準,並採取分區管制,區分為一般地區、農地、工業區三種。

草案中管制標準總表

草案中監測標準總表

在有機化合物方面,增訂的17項包括含氯有機化合物、油品與火炸藥。其中含氯有機化合物原本只在地下水的範圍作管制,此次首次納入土壤污染。油品則以土壤污染超標的加油站常見的伴隨污染物,與毒管法中列為第四類毒性化學物質的項目為主。火炸藥則針對軍方,分為軍事與非軍事用地,土基會解釋,是為了因應軍方目前不斷釋出用地的狀況。

分區管制放寬工業區標準? 環團有疑慮

重金屬修訂部分則受民間團體關注與擔憂。雖然土基會表示,將健康風險評估、作物生產、食物鏈及土壤背景值列為考量因素,且跟隨世界各國趨勢做分區管理,但與現行管制值比較後,將健康基準值低於現行管制值的向下修嚴,高於者卻沿用或放寬,讓民間團體不能接受。

民間團體質疑此放寬會變相鼓勵亂倒爐渣、集塵灰等廢棄物,甚至可能是為進口廢五金計畫大開方便之門。而且國內農地與住宅、工業區相混的情況嚴重,若分區訂標準,甚至給工業區5倍容許量,對公共衛生與食品安全殺傷力很大。

綠黨成員王鐘銘指出,種米、養牡蠣,並不會產生重金屬,重金屬污染源頭當然就是工廠,但此草案只管制農業區而放寬工業區,仍然會讓相鄰的工業區污染農地,影響全民健康,王鐘銘認為,不應該分區,工業區也該與農地用一樣的標準。

彰化醫療界聯盟理事吳君真強調,農業才是未來最具潛力的產業,因此千萬不能鬆綁重金屬管制標準,以免廢棄土與有害廢土混合棄置於農地與水源區。

砷、鉛加嚴  台塑:恐限縮經濟發展

土基會草案修訂的重金屬包括砷、鎘、鉻、銅、汞、鎳、鉛、鋅,其中將下修的重金屬項目包括了砷、鉛。其中鉛從現行標準的農地500mg/kg、一般地區2000mg/kg,調整為農地150mg/kg、一般地區150mg/kg、工業區300mg/kg。

此舉引起台塑公司的不滿,該公司代表認為修得太低將限縮經濟發展,甚至無限上綱到「最後大家都得去越南工作」的威脅。

台灣環境權益促進會秘書長李秀容則回應,鉛中毒將嚴重影響兒童健康與智力發展,若不嚴格把關,才是傷害國家競爭力。

土基會:使用鉻、汞產業少,一切在掌握中

曾經爆發大型公衛事件的鎘、鉻、汞則最受矚目。土基會執秘蔡鴻德表示,在與農試所合作的檢驗中發現,由於作物轉移率較佳,土壤濃度與作物濃度無法對應。而風險推估的建議健康基準值中,一般地區可達50mg/kg,工業區可達290mg/kg。因此在草案中,鎘在農地的監測標準為1mg/kg、管制標準5mg/kg,工業區則是50mg/kg、100mg/kg。

而鉻的部分有分三價鉻與六價鉻,兩者毒性相距甚遠,蔡鴻德表示,目前檢測稻米,技術只能測出總鉻,無法分別驗出兩者,因此在農地以總鉻來做標準,且維持現行標準。至於在工業區則只列了六價鉻監測與管制標準分別為10mg/kg、20mg/kg,三價鉻基於風險評估結果不訂標準,也遭民間質疑不合理。

蔡鴻德回應,目前尚使用鉻、汞的產業已經很少,名單都在土基會掌握之中,因此要民間不要擔憂,但綠黨成員王鐘銘質疑,既然如此,更沒有理由放寬,應該立下更嚴格的標準才對,「好還要更好,不是嗎?」

環團:污染累加效應毒性難料,不應放寬修法

台灣水資源保育聯盟常務理事吳麗慧提出,她統計了農委會於2008年所進行全台灣土壤調查的6萬5千多筆資料,發現目前我國土壤中,包括銅、鋅、鎘、鉻、鎳及鉛的6種重金屬數值,僅有84筆超過研擬草案所訂的農地及飲用水保護區管制標準,約0.1%;僅有51筆超過草案所訂的一般地區管制標準,不到0.1%;只有10多筆超過工業區標準,因此她認為此修訂還是太過寬鬆。

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表示,土管處提出的健康風險評估有問題,他將其提出的標準數值拿回環保署網頁上的健康風險評估程式去計算,得出在各種情境下,出現了不少顯示危害健康的結果。謝和霖更強調,不能忽略各種污染的交互累加的效應,且重金屬元素結合成不同型態後,毒性也大不相同,目前的科學知識對這些新物質所知甚少,不該過份樂觀。

作者

賴品瑀

新店溪下游人,曾在成大中文與南藝紀錄所練功打怪撿裝備,留下《我們迷獅子》、《我是阿布》兩部紀錄片作品。現為人類觀察員,並每日鍛鍊肌肉與腦內啡,同時為環境資訊電子報專任記者,為大家搭起友誼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