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故宮計畫硬塞外雙溪 犧牲生活居民反對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大故宮計畫硬塞外雙溪 犧牲生活居民反對

2014年03月31日
本報2014年3月31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大故宮計畫進入二階環評,故宮前天(29日)舉辦地方說明會,多數發言者皆反對原址修建,且院方表示無替代方案,民眾抨擊「傲慢」,認為院方只追求參觀人數成長、賺大錢,不顧居民生活;他們要求另外選址重建。

大故宮原址再塞2.2公頃建築量體。

由國立故宮博物院提出的大故宮計畫,預計8年開發新館2.2公頃、藝文特區4.8公頃,總經費222億。因交通影響衝擊、基地排水滯洪規劃、土石流潛勢溪流及邊坡安全以及土方開挖運送規劃等疑慮未澄清,去(2013)年12月25日環保署環評委員會第252次會議決議,進入二階段環評審查。

地方說明會是依據環評法踐行程序。會議選在周末故宮文會館舉辦,由政務副院長周筑昆主持,主任秘書王士聖用了1小時簡報。

王士聖指出,故宮與羅浮宮、大都會及大英博物館並列世界四大博物館故宮博物院,典藏文化總數達696,295件,目前空間不敷使用。因此,計畫目標為籌設數位展廳、擴大院區規模、建構藝文園區、進行空間整合、增加展覽面積;必要性包括改善參展品質與接待空間、呈現國際現代化博物館的氣勢等。

土石流、地質條件安啦!

至於環境衝擊影響評估方面,王士聖說,不破壞後山,原地改建,計畫區地表覆土層約5~8公尺,其下為岩層。「目前台灣往地底下開挖的工程技術純熟,故宮地質非軟弱地質,且只挖11公尺,無安全之虞。」

故宮下挖深度示意圖。

西側邊坡屬非常穩定狀態,新館基礎開挖將先施作鋼性高之擋土壁體與支撐系統,土方將利用藝文園區東側做為暫置區。

在土石流監測上,無論是猴峒溪或故宮西側約500公尺之無名溪,皆無致災之虞。王士聖說,猴峒溪為低潛勢土石流溪流,台北市政府以整治並持續巡勘,設有監控系統;而院區停車場及藝文園區停車場可發揮雨水調解功能。

沒有替代方案

在交通解決對策上,院方表示將拓寬力行街為兩車道,設置停車場,改變車行動線;未來則連結台北市Y28環狀捷運紓解車潮。

院方認為本案無替代方案,對於民間所提,「將正館中的賣場和餐廳全數遷出,場地回歸展覽之用;行政大樓和圖書文獻大樓外觀和正館一樣,建議改為展場無需另建新館」作為替代方案,認為不可行。

王士聖說,博物館屬於多元化功能場域,各項公共服務及設施有其必要,餐飲、賣店也不例外;故宮禮品部設置於B1,屬於煙塵、震動較多之處,三希堂餐飲位於建築頂樓,太陽輻射較強,溫溼度控制不易,兩者相加約500坪無法滿足需要,顯示都不宜作為展場。

支持意見:故宮無可取代

故宮周邊社區包括,士林區臨溪里、翠山里、溪山里、福林里、永福里等,參加民眾相當踴躍,會中共25位民眾發言,其中4位表示支持,其餘發言者皆反對現址修建。

支持大故宮計畫的意見包括,雖可另覓場址,但這裡畢竟是故宮,無可取代。也有民眾表示,故宮若不於現址修建,可能會花更多錢。

先解決交通再談大故宮

至於反對者大多反對原址修建,不少民眾建議,遷移到中部或南部,另覓比較大的場地。翠山里林先生即指出,興建中的故宮南院選址具眾多優勢,土地足夠、交通方便,大故宮計畫應優先考慮南院。幾位居民也都表示,不反對擴建,但請到南院或另覓場地。

假日故宮前遊覽車、人群雍塞。

臨溪里里長郭肇富要求先完成Y28環狀捷運以及大直打隧道紓解交通,完成兩項工程後再談大故宮計畫。他說,故宮修一條路,就讓來自士林及大直到故宮的交通雍塞,若真的開挖動工,每天35噸砂石車600輛次、混擬土車、工程車各1000輛次,再加上500輛次的遊覽車,在故宮周圍打轉,外雙溪將因故宮癱瘓。

地質弱帶位置不明大興土木有疑慮

臨溪里孫姓居民表示,故宮花錢做了兩份報告,卻未善用。其中一份針對崁腳斷層剪裂帶,認為可能因地質構造而形成弱帶,此弱帶對於新建物位置選擇、基礎型式設計及施工安全影響,應進一步查明確切位置、延伸風向或角度等性質後評估;質疑故宮進一步的評估在哪裡?

報告書也指出外雙溪的洪汎潛勢,並建議文創園區預定地開發不設置地下室為原則。但藝文園區仍要設置14600坪的地下停車場及藝術街。他質疑在不穩定的地質及淹水疑慮下,重金大興土木是否適合,要求故宮應正面回應問題。

謝姓居民說,1999~2004年故宮以保護國寶之由反對周圍開發,院方以後山、地下水源豐沛、600公尺內有崁腳斷層而反對。他質疑,現在故宮要以何種理由合理化自己的開發?

「我們反對的是大故宮計畫,環評是對周邊環境的影響,不是只考慮故宮不淹水,應說明如何把外雙溪的水排出。」王姓居民表示,故宮不該將反對大故宮計畫的人,扣上反對文化發展的帽子。

老宮人(故宮退休員工)林豐松提供書面意見指出,他為故宮文物逐件拍照,深知只有10萬件館藏值得展示,根本無擴建之必要。當時由於攝影室高度不夠,造成有些大畫無法拍照,他曾建議往下挖2公尺,卻遭拒絕,怕影響地質。他認為,照相室位於地基中央,往下挖都有疑慮,怎堪周邊大規模開挖?

不該犧牲居民生活賺大錢

中央社區陳姓居民表示,故宮擴建只考慮擴大面積、更多人來,賺更多錢,卻是犧牲居民的生活。故宮最該做的是提高參觀民眾的品質,朝向精緻、小而美、有特色的發展,而非以便宜的門票吸引大眾參觀。

李姓居民也說,故宮應限制參觀總人數,若一味追求人數成長,將永無止境,且對當地居民是「天大的災難」。

前故宮研究員、科技室主任退休的老宮人張世賢認為,大故宮計畫不切實際、大而不當,院方不該為了追求世界第幾大的虛名疲於奔命。

他說,故宮典藏品大多是清朝宮廷遺留下來的,材質已相對穩定,第一要務就是做好環境控管等預防性保存措施;其次是為了鑑別館藏真偽所需添購的儀器設備,但都不需要多大空間;若以此為由擴建,相當牽強。

孫姓建築師表示,施工過程所產生的碳足跡、空氣污染、土質鑽探都未提,建議採綠建築標準,減少施工過程的環境影響。

零方案違背環評法

對於院方表示無替代方案,幾位居民都無法接受,批傲慢、無誠意。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律師陸詩薇表示,零方案不但不合理也不合法。

「呈現事實是法定義務,才能讓環評委員做出正確的判斷。」陸詩薇鼓勵居民踴躍參加二階環評的範疇界定會議,把應納入環評的因素全數提出。

大雙溪好土聯盟周佳君表示,故宮條件不比羅浮宮,位於兩條溪中間,應接受空間不夠的事實,而非大興土木。聯盟提出國民版大故宮計畫,建議原衛勤學校用地上,另建圖書館、賣場、餐廳和辦公室。

參觀動線與展品放置重新規劃,限制參訪人數,以票價調節觀光客造訪時段,如增加星光票。另於其他縣市設故宮分館(如故宮南院),國寶文化資源重新分配,帶動地方經濟。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