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水營古道 看見台灣500年族群包容力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浸水營古道 看見台灣500年族群包容力

2014年04月20日
本報2014年4月20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浸水營古道。(圖片來源:台東林管處)台灣與世界的初接觸,發生在16世紀的屏東枋寮海邊,這讓枋寮成為當時世界地圖上的一個重要標記;17世紀荷蘭人為了前往台東尋找金礦,沿著枋寮向東行,走出了浸水營古道的前身。500年來這條路曾經絡繹不絕,也曾被人遺忘消失在自然演進中。近日,古道研究學者楊南郡及徐如林伉儷,將浸水營古道的調查研究寫成書,喚醒人們對古道的歷史記憶。

楊南郡說,浸水營古道是一條貫穿台灣歷史的古道,那是曾經生活在這島嶼上的人們,以生命血肉寫成的感人故事。

古蹟斑斑 見證台灣族群包容力

楊南郡老師於致詞時表示浸水營古道是一條貫穿台灣歷史的古道。(圖片來源:林務局)「了解地理才能進一步研究歷史和人類學」楊南郡在15日《浸水營古道:一條走過500年的路》新書發表會上說,這條古道歷經大航海、清朝、日治時代,簡直就是一部活歷史。

這一條路原本是卑南族、排灣族連絡南台灣東西兩岸的社路,歷經清朝、日治時代,因兩道稜線坡度和緩,路線幾乎連成一直線,因此使用率最高。但這條古道曾荒廢、遺忘了20幾年,在南台灣快速生長的植物掩蓋下,幾乎要從台灣的歷史舞台消失了。

1992年,楊南郡與南部登山老將林古松,帶著台大登山社的學生們,展開清代南路多條古道的調查,並將調查的經過發表於報上,浸水營古道才重見天日。楊南郡說,在山上濃霧遮蓋下,為了找古道,研究團隊成員得爬到樹上找路,後來在南部山友的熱情下,再度「走」回來。他形容這條古道「古蹟斑斑」。

這條古道原本47公里的古道,西起屏東縣枋寮鄉的水底寮,東至台東縣大武鄉的加羅坂部落,現在只剩下歸化門到崁頭營3公里、大漢山林道23.5K 到台東姑仔崙吊橋15.4公里兩段步道。

浸水營為台灣所有橫越中央山脈古道中,越嶺點最低、且使用時間最長的古道。本書另一位作者徐如林,是楊南郡的夫人,他形容古道有如一條線貫穿起歷史,清代稱為「三條崙卑南道」,即為浸水營古道的前身,越嶺線只有1430公尺,渾然天成的路徑,在500年前,人民就懂得利用。

橫亙在眼前的大樹林山(大漢山),是移民者必須翻越的大障礙。(攝影:徐如林)

5世紀以來,卑南族、排灣族、荷蘭人、平埔族、漢人、日本人,利用這一條路探金、納貢、交易山產、訪親、山地探險、學術調查、移民、販牛、郵遞、傳教、行軍、赴任、爭戰、討伐、山地警備、巡視、健行、山訓,許多故事在此發生,也見證了台灣包容多元族群的能力。徐如林說,台灣島上發展出近40多種語言,大家一起生活未有重大事件,是文化大融爐。

本書從15世紀,歐洲揭開了大航海時代談起,當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英國等靠海的國家,透過堅固的造船技術,探索全世界之際,開啟台灣與世界連結之門,也預告台灣在國際貿易的地位。

有史以來歐洲人與台灣的第一次接觸,是發生於1582年的一次船難,葡萄牙的船員踏上了枋寮一帶的海岸,和馬卡道人平安無事想處2個月。之後,枋寮盛產造船可用的大樹,盛名遠播,清朝雍正年間,福建造船的材料,就來自此地。

荷蘭人探金走出浸水營雛形 胡適年幼也走過

17世紀初,荷蘭人佔領澎湖受挫,轉而從安平一帶登陸「福爾摩沙」,結識了友善正直的西拉雅人,建立在台據點。

當時西拉雅人無論男女脖子上都帶著「金鯉魚」,引發荷蘭人的探金熱。西拉雅人只知道金子來自東部,卻不知道確切地點;為了探金,荷蘭人不惜勤走東部,又因水路暗礁洶湧、氣候變化莫測,於是陸路成了首選,選擇的路線變成了「射寮(今墾丁後灣)卑南道」以及浸水營古道的前身。

胡適先生幼時曾與母親乘轎經浸水營古道到台東,和父親胡傳同住1年多。(圖片來源:林務局提供)書中詳實記載國學大師胡適之父胡傳的生平,胡傳50歲到台灣,一開始是為了走訪各地營署,最後從台南到台東任職,就是循著浸水營前進。日本統治台灣那年,個性踏實的他,並沒有像其他清朝官員,能逃則逃,而是等到最後一刻才離開,但終究來不及見妻兒最後一面就病死他鄉。至於胡傳之死,則還有些傳說,留待讀者尋找答案。

胡適一歲多曾隨著母親及哥哥、傭僕一行人,前往台南居住,再沿著浸水營古道前往父親赴任之處,但因時局混亂,不久又回到中國。

浸水營古道充滿歷史傳奇,除了高昇赴任走這條路,也有因舉事失敗,循此路隱遁,徐如林形容為「逃亡之路」。例如,1661年當鄭成功攻打台灣,荷蘭人利用此路到台東逃亡9個月;1721年朱一貴起義失敗、以及1786年林爽文起義失敗,都曾利用這條道路逃亡到台東。

從荷蘭時代起,歷代的逃亡者都利用浸水營古道,翻越中央山脈到台東。(攝影:徐如林)

不過這條路似乎不是逃亡者的首選,幾個逃亡的案例都被台東的部落打回原處。

林務局繼深受歡迎的「能高越嶺道穿越時空之旅」一書,再度邀請楊南郡夫婦書寫,調查步道開鑿歷程及沿途史蹟,浸水營古道時空變遷,一覽無遺,重現人與步道互動過程。林務局長李桃生即表示,一翻開書就停不下來,花了數小時徹夜讀完,大呼過癮。

浸水營古道在2005年,林務局修築公告為國家步道,穿過「浸水營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是台灣獼猴、山羌、穿山甲、藍腹鷴等野生動物活躍的天地,保有更是南台灣重要的植物地理區,生態豐富,特別是由步道入口至州廳界的路程,民眾在享受自然環境之美、回顧歷史長河之時,請放輕腳步,減少對自然環境、野生動植物及其他使用者所造成的衝擊。

「快快樂樂走山路,連風都有顏色」楊南郡以日本人俗諺比喻古道之魅力,而浸水營古道絕對讓風有顏色。

《浸水營古道:一條走過五百年的路》

浸水營古道書封。

浸水營古道:一條走過五百年的路
A Story of the jinshuiying National Trail

作者:徐如林,楊南郡
出版社: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
出版日期:2014.03
ISBN:9789860405170

作者

廖靜蕙

環境記者/自由撰稿人,致力於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從事社工10餘年,認知到再弱勢的人都可以為自己發言,決定轉投生態保育,為無法以人類語言發聲的生命與土地寫報導。現居台北市,有貓、有龜,以及一些過客。個人粉專「小麻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