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類小旅行 人類學博士揪團「路過」砂石場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另類小旅行 人類學博士揪團「路過」砂石場

台東大武砂石場系列報導二

2014年05月22日
本報2014年5月22日台東訊,賴品瑀報導

目前全台吹起「小旅行」風,不少社區、部落開始選擇此方式,推出親近在地的深度旅遊方案。然而住在大武鄉的「排灣女婿」羅永清,卻選擇辦一個小旅行,在網路上邀請數位民眾到部落裡住幾天,實際體會周遭砂石場帶來噪音等困擾,藉此將地方抗爭推展至公眾層面。

「路過」砂石場的小旅行。攝影:羅永清

關注問題  先從體驗在地生活開始

「一起走訪台東大武部落和其他鄰近排灣族部落嗎?我們將到南排灣族人的傳統領域 ── 加羅板溪(Kalapang)溯溪,跟著博士一起探索河川生態,晚上星空海邊;接著,我們將走回大武部落,與居民聊聊近年來部落環境的變化,晚上一起寫作、一起喝酒……」

因為對當地砂石場噪音、空汙難以忍受,羅永清發起了名為「大武的美麗與沙愁」部落小旅行。「好的啦,其實這是一個包著『部落小旅行』皮的部落田野調查」羅永清坦言,為的就是要更多人一起走入部落,一起關注這起砂石場問題。

小旅行成員以簡單的水工模擬實驗,看砂石場對當地可能的影響

怎麼會想到這麼另類的小旅行?目前任職於中研院的羅永清表示,身為民族學、人類學者,對他而言,「實際在當地生活」過,才是能瞭解一個地方的方法。也因此,在爭取社會大眾聲援對抗砂石場的同時,他也希望參與者有親身體驗的機會,「實際看過砂石場的樣子、也理解我們的心情」。

實地勘查+Google Earth  全面瞭解砂石場變化及影響

因此這個小旅行中,安排了與居民訪談、「路過砂石場」外,也安排了溯大武溪的行程,成員們甚至在大武溪床上進行小型水工實驗,推測遭逢大水時,部落將面臨怎麼樣的危機。當然也少不了每晚生火烤肉,與當地部落居民交流。

除了帶成員從高處觀看砂石場的規模與地理位置,更練習運用Google Earth,瞭解該地區歷年來的地形地貌變化,讓砂石場多年來的陸續擴大無所遁形;更可活用功能,相互套疊地籍資料、都市計畫等圖,釐清爭議的真相。

羅永清更相當重視溯大武溪的行程,帶著道具在河床中要作場水工實驗,也在一步一步行走的途中,實際找出砂石場埋藏涵管,其排出磨洗石材後產生的汙泥直接沖進溪中,除了破壞原本的棲地,細小粉塵也將讓魚蝦無法呼吸,失去豐富微量元素的石粉覆蓋河床,也更可能讓微生物數量減少,造成生態改變。

運用google earth,更瞭解砂石場噪音對當地造成的影響,羅永清提供

軟性公民行動  仍惹警關切

而報名參加小旅行的近十位成員中,來自學生、社運界、公務人員等,來自各行各業,也可望從各自專業,讓砂石場抗爭行動激盪出更多火花與行動力。不過如此訴求軟性的「小旅行」行動,仍舊引起當地警方關注,三番兩次登門察看,「這幾天有什麼需要,請告訴我們。」看著圍坐討論的成員們,警方留下這樣的「親切叮嚀」。

小旅行成員在廚房向排灣婦女學習道地料理原本抱著「認識大武、認識原住民文化」心態而報名參與小旅行的林小姐表示,雖然與想像中不同,但是她認為學習到更多。「這樣我更能理解出來抗爭的人他們心裡在想什麼了」。

而目前在台東大學就讀研究所的菌瑄更指出,之前雖也參與過抗爭,但此次親眼見到警方如此「關切」這樣的小旅行,或許也會影響台東其他抗爭行動,值得觀察。

「檢視一趟旅行有沒有真的瞭解當地,就是看你有沒有認識當地人,成為之後還有聯絡的朋友。」羅永清這樣看待小旅行。而這點與他作人類學研究的態度「人類學其實沒有什麼太大的學問,就是去學習地方的智慧。」兩者其實不謀而合。回頭看系列報導1

南迴鐵路越過大武溪,遠看極美,但近看此村落面臨砂石場威脅

作者

賴品瑀

新店溪下游人,曾在成大中文與南藝紀錄所練功打怪撿裝備,留下《我們迷獅子》、《我是阿布》兩部紀錄片作品。現為人類觀察員,並每日鍛鍊肌肉與腦內啡,同時為環境資訊電子報專任記者,為大家搭起友誼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