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適居協會」運用大自然 創造小自然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綠適居協會」運用大自然 創造小自然

2014年05月30日
本報2014年5月30日台北訊,郭叡報導

綠適居協會的頂樓;攝影:郭叡。

在這天氣越來越炎熱的5月,走進綠適居協會辦公室,也同時是創辦人邱繼哲大哥的住家,竟沒有一點悶熱。

坐在客廳的桌旁,也完全不因室內沒開燈而有陰暗或照明不足的感覺。環視四周,室內盡是木質家俱、書本、測量器,如果在室內到處繞繞、仔細瞧瞧,還會發現許多巧妙的小機關,正透過這個世界的定律:基礎的簡單物理學,引導著我們運用大自然,衍生屬於室內獨特的小自然。

宜人室內的迷思:室內氣候

室內氣候,對於人類一直都是很重要的問題,但我們常常都將其歸咎於「氣溫」,天氣一冷,開暖氣、天氣一熱,開冷氣,想著只要氣溫能隨之做調整,便能讓人感到舒適,而在無形之間培養出了巨大的電費怪獸。但,問題有這麼簡單,單單「溫度」這個因素,就會影響我們的室內氣候嗎?

綠適居協會內的溫濕度計;攝影:郭叡

  • 濕熱×乾熱

由外至內進氣口;攝影:郭叡。

「濕度」是空氣中水蒸氣的含量,當空氣溫度愈高,容納水蒸氣的能力就愈高,即為「當天氣越熱的時候,空氣中可包含的水分子會越多」。

這也就是為何夏天時,我們常感悶熱,正因為濕度高,人體水氣不好排出,而造成人體不適。

兩個同樣是氣溫28度的室內,若一個相對濕度為80%、一個為40%,比起相對濕度80%,在相對濕度40%的環境之中,人類會感到舒適、不悶熱。

  • 濕冷×乾冷

「咦?為什麼國外的氣溫10度比起台灣的10度來得不冷」,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重點也是在於濕氣,台灣為海島型國家,濕度自然比別人高,而當氣溫降低時,連帶會使水分子吸收周遭的熱量。也就是當一樣是攝氏氣溫10度,濕度越高,人體體感溫度會越低,所以在冬天開除濕機,不單是去除濕氣而已,也是讓室內不那麼冷的方法之一。

  • 導入大自然的小自然換氣

有時我們在家中或在辦公室中,待了一陣子會覺得頭昏欲睡,可能會選擇打開窗戶去通風,讓室內涼快些;或選擇打開冷氣以降低溫度。但其實,主因也不見得全然是「溫度」在做祟,而是「二氧化碳濃度」。

頂樓的排氣煙囪;攝影:郭叡

依據環保署建議,室內二氧化碳濃度不應超過1000ppm,邱繼哲更進一步指出,室外最新鮮的空氣,二氧化碳濃度介於350~450ppm。所以若室內二氧化碳濃度越接近室外,不但能使人體呼吸到最多的氧氣,更能提高學習與工作效率。

邱繼哲以溫度、濕度、二氧化碳濃度之三個基礎指標做為設計原則,小幅度但整體地改造了室內的通風環境。

從小型的對外進風口、到各個房間內的小型進風口,風的導向路徑都經過設計,就是要讓室內環境可藉此引進新鮮空氣,透過這樣的自然換氣,代謝掉室內溫度、濕度及二氧化碳,讓在室內活動的人能待得更健康舒適。

宜人室內的挑戰:室外陽光

陽光,是生物延續生命之必需,但到了夏天,大家總是避之唯恐不及,建築亦然。在台灣,過半建築物都以鋼筋混凝土做為主要架構,而鋼筋混凝土在太陽照射下,不但會傳遞熱量進室內,更會像顆電池一樣吸收熱量,再於夜間散發熱量。

這也造成了在夏天晚上,明明外面氣溫因入夜而降低了,但回到家卻覺得還是很熱。而台灣另一現象:「鐵皮屋頂」,這樣的屋頂材,傳熱快、散熱也快,當下的天氣情形,會完全忠實的映射在鐵皮下的室內,即冬冷夏炎。

隔熱板之主要填充材料;攝影:郭叡混凝土與鋼筋是吃熱巨獸;攝影:郭叡

  • 聰明用窗:夏季送熱、冬季迎暖

西曬面裝設了主要對外雙層窗;攝影:郭叡。

「其實我們可以用更聰明也更簡單的方法與太陽共處一室」邱繼哲表示。通常提到太陽,不外乎就是太陽能光電板、太陽能蓄熱水器,利用太陽熱能做最大限度的使用。

不過邱繼哲提到,直接運用太陽的光與熱,比起經太陽能光電板及太陽能集熱板因轉換損失的再生能源,擁有相對的高效率。

於是他巧妙運用熱對流原理,裝設了一組雙層窗,中間則還有百葉窗扮演核心角色,在夏天是外窗打開通風、內窗關閉,利用百葉窗先反射大部份的太陽光熱,然後由外窗周遭的氣流將熱氣帶走,使熱量幾乎進不了室內。

而在冬天,外窗關閉以阻隔建築外的冷空氣流入、內窗開啟,百葉窗周遭的空氣一樣會被太陽曬熱,但卻因內窗對內為開放狀態,讓太陽烘暖的空氣流入室內,營造出一個真正冬暖夏涼的適居環境。

  • 從吸熱屋頂變隔熱屋頂

而屋頂曝曬,首當其「熱」的自然是頂樓樓層。一到夏天,頂樓往往是大家都不想待的地方,或是冷氣開最強的樓層。混凝土屋頂早上吸熱晚上放熱,一鐵皮屋頂則是夏天白天超熱、冬天晚上超冷,各有我們無法忍受的缺點。

邱繼哲提到,前屋主因無法忍受這間房子的西曬與頂樓日曬,幾乎是「逃」了出去,也才讓他們能以稍微便宜的價格入手。之後,邱繼哲在屋頂鋪設了利用廢輪胎回收製造的「PS板橡膠隔熱磚」,隔絕大部份的太陽熱輻射,大大減少了室內的熱負載,進而降低室內對空調的需求、電費帳單也減肥。

PS橡膠隔熱磚,以廢棄再重製的外皮包裹保護住裡面的主要隔熱材;攝影:郭叡

由內而外  綠適居蔓延

晨光綠邑社區中庭一覽;攝影:郭叡

不只是綠適居協會的辦公室,曾擔任社區管委會委員的邱繼哲也替所處社區做了一系列改造。

原有著不友善孩子們的跳石、光禿禿的社區中庭,搖身一變成為可遮陽蓄雨的植栽涼亭;中庭景觀水池,也變成了生態水池。從無人想逗留於此的區域,到現在大家可在此稍做歇息、藉綠意洗滌都市給予的疲憊感。

邱繼哲說:「我們改造的原理都很簡單,都是曾接觸過、看過的,「綠適居」沒有這麼困難恐怖,只是看我們要不要做而已。」

目前全世界的建築耗能,約占能量消耗的40%,在電力、水資源都越來越稀有珍貴的未來,若能從建築開始,反思能源匱乏的因應之道,既能住得舒服、自然,又能節約能源、善盡世界公民之責,何樂而不為呢?

晨光綠邑社區綠建築設計說明。攝影:郭叡

作者

郭叡

喜歡不會太甜的甜點,但更喜歡的還是透過各種有趣好玩的方式解決各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