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中之關古道 思古幽情之南橫天池行(上) | 環境資訊中心
走山的人

走進中之關古道 思古幽情之南橫天池行(上)

2006年07月06日
文字/攝影:紫秋千

關山越嶺道

南橫公路的景點之一車行至桃源鄉後,不管是隧道、吊橋,或是街上的門牌景觀都是原住民語,桃源,布農族南徙的最後落腳處,繞勇善戰的高山民族,沿中央山脈而下,在此定居。

中之關古道,顧名思義為越嶺道的中段,也是目前整條關山越嶺道保留最完整的一段,日據時代為了控制布農族抗日勢力而興建,從1919年蓋到1931年才全線開通,而今日的南橫公路亦是沿之闢建。

古道全長3.5公里,不管從中之關或天池入山,其生態與林相都頗為豐富,不只是自然教育的最佳範本,也是平易近人的歷史步道。

而我們選擇從海拔1930m的中之關登山口往上走,先是一小段的陡梯,其實這幾年只要有颱風或豪雨,南橫公路必定路崩坍方,自然災害不只阻止了上山遊客,也讓古道的維持每況愈下。

直到玉山國家公園於1997年重新修築步道後,今日唯一能憑弔當年布農抗日的悲壯史詩,也只剩中之關這一段。

中之關古道路線圖 中之關登山口往上走 中之關駐在所

斑駁駐在所

蠍子草小陡坡後即是駐在所,昔日的日警遺址,現今的休憩解說亭,在這可以遠眺玉穗社,想當初這也是為了監控布農族而設,解說牌裡記述著布農英雄拉荷阿雷的抗日事蹟,當年由其領軍的玉穗社,可是全島最後一個歸順的蕃社,而古道總共的38處駐在所,就屬中之關最具重要性。

今日的駐在所旁已長滿了咬人貓與蠍子草,兩相對照,思古幽情油然而生,不知道當年的日警們,是否曾被這兩種有刺植物咬過,30多人駐守在此,又會是怎樣的情況。

古道過此後,開始進入蓊鬱的中海拔林相,偶有鳥鳴,偶有山嵐薄霧,再加上雨後刷洗出青翠的山巒,行走起來沒有夏日的炎熱,只有人文歷史的幽靜。

行約1公里,到達木炭窯,圓缺口的形狀記載著當年燒水、提水的歷史刻劃,像這類日據時代所開闢的古道,或多或少都存在著木炭窯,記得在浸水營古道也有,而如今斑駁只剩苔蘚。

木炭窯的出現,證明附近一定有溪水的存在,果不然我們走不久便在中段遇到小溪流,溪水之清澈足以洗滌旅人的心,而這的視野更可望見荖濃溪流域,若非天候有點飄霧,應該玉穗山與雲峰可以看到。

古道的一段 木炭窯

野百合的春天

小溪水小溪與獨木橋,鐵杉與木棧道,還有寄生在落葉堆裡的穗花蛇菇,偶有幾株野百合在步道靠懸崖邊露臉,平地的夏天,正是台灣高山野花的春天,而最能代表台灣生命力的原生種,當屬台灣百合,其散佈的韌性從海濱岩縫到3千多公尺高的地方,都可見其美姿。

雨後的水珠落在花瓣上,更顯嬌顏,不懼風雨的昂首挺拔,散發出繽紛又清香的氣質。

隨著海拔的上升,林相也有了變化,過一個大倒木後,是棵挺拔碩大的紅檜,巨木參天,行走其下,令人不由自主地深深吸一口氣,是滿山遍野的翠綠與純淨,是那種清風徐徐吹來的舒適(未完待續)。

台灣百合 古道一段

【下篇預告】走進中之關古道 思古幽情之南橫天池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