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家賦女】立夏:老農飛鳥物語 | 環境資訊中心
糧家賦女

【糧家賦女】立夏:老農飛鳥物語

2015年05月06日
作者:李慧宜

根據傳統農民曆的分類,一到立夏,就宣告春天已經過去,夏天,從這一天開始算起,可是過去的農民曆,是針對中國黃河流域的氣候和環境,所累積的農業生活指標,不見得完全適用遠在台灣南島的山城美濃。

田裡掛起彩帶彩色旗,趕走吃榖的小鳥。攝影:李慧宜

然而,關於四季和二十四節氣的農村變化,其實也正在老人們的手上,悄悄地建立著屬於南台灣的經驗模式,像是昨晚洗碗的時候,婆婆就在我身邊喃喃自語著,「每年啊,只要到了這個時候,就很怕下雨會影響授粉,可是又很需要圳水灌溉稻田!」她那農家人的口吻,透露的就是穀雨到立夏這段期間,鋒面和梅雨所帶來的不穩定氣候。

現在的美濃,稻子正進入開花結穗的階段,稻田需要大量灌溉用水,可是卻遭逢難得一見的台灣大旱,高屏溪川流量屢屢創下有記錄以來的新低點,耕地位在水尾的農民,日等夜等等不到圳水餵飽田地,甚至還有農民為了搶水互毆,拿著刀棍相向對罵。

田裡的稻草人身負趕鳥重任。攝影:李慧宜

上個星期某天,一早七點多,我載著老二小樂樂到保母家,路上行經中壇地區的稻田。遠遠地,一道道閃光映入眼簾,一會兒,咻~碰、咻~碰的沖天炮,把還在睡夢中的孩子嚇哭,仔細一看,我笑了出來,原來是稻子結穗的這個時期,農民又開始跟麻雀開戰了!我把車子往向鳥兒宣戰的農民田邊停靠,拿起相機走向農民小聲問,「阿伯,你又要嚇鳥了喔?」他沒回我,我再靠近些差點被嚇得魂飛魄散,原來我剛剛是對著稻草人說話呢!

兩分地的稻田,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田邊四周都圍上彩帶和三角旗,稻田和水圳之間立著穿上卡其襯衫的稻草人,這片稻田是住在下庄的姓林的老農民所有。站在灌溉水圳這一頭的林阿伯說,「我跟我太太啊,從禾仔開始灌漿(註1)就來驅鳥兒了!我站這裡負責放炮,她站排水圳那裡負責敲鑼打鼓。」我實在打從心底佩服這對老夫妻,他們分工清楚、執行確實。

我忍不住又問,「你們為什麼要比別人早蒔秧*啊?」林阿伯回道,「早種好處是灌溉的時候,不用跟人家搶水,可是壞處就是,鳥兒很聰明,看到附近那些開花的稻禾,牠們一點興趣都沒有,就是專門來啄我這些正在灌漿*的稻子。」一輩子年年都種稻,在田裡翻滾了三十多年的林阿伯心裡清楚,他躲得過灌溉無水的苦楚,但是還是得面對每天要比鳥兒早起、入夜要比鳥兒晚下班的趕鳥宿命。

敲鑼打鼓都是為了趕鳥。攝影:李慧宜老農飛鳥物語圖說 秀德伯01、秀德伯02:這就是秀德伯雞毛當令箭的魚目混珠花式驅鳥法。 秀德伯03、林阿伯03、秀德伯04、林阿伯01、林阿伯02、林阿伯05、林阿伯06:沖天炮、鞭炮、敲鑼打鼓,是聽覺驚嚇法;假老鷹、彩帶彩色旗、稻草人,是視覺驚嚇法。為了驅鳥,農民用盡絕招! 林阿伯04:拄著長棍,林阿伯站在田邊,一動也不動地望著遠方。他比稻草人更像稻草人! 秀德伯05:關於務農,秀德伯自有屬於他自己的一套方式,只要結穗期後遇到下雨,他的兩支細竹枝就會出動,因為他要在稻子倒伏前,先用細竹枝慢慢扶起一株一株的稻禾!走在田中央的這位老農,有如小說中武功高強的大俠,修道也修稻!

其實在美濃,還有更厲害的驅鳥農民,那是我在2006年底進入美濃田調時認識的第一個稻農大師──秀德伯,今年87歲的秀德伯,是美濃種植原種田時間最久的農民。在美濃,每年一期作種下的原種田,大約有四分地。原種田收成的稻種,將在同年第二期作種下四甲的採種田,而採種田收成的稻穀,就是第二年全美濃農民的稻種來源,可想而知,並不是每個農民都有能耐,可以負擔如此的重責大任,可是秀德伯卻種了將近三十年的原種田。

驅鳥方法百百種,秀德伯的第一招是「雞毛當令箭」和「魚目混珠」花式驚嚇法。我印象很深刻,2007年的二期稻,秀德伯的高雄145遇到颱風大雨倒伏嚴重,當時接近收割時期,麻雀們趁機作亂每天大肆下田餐餐飽食,秀德伯不得以拿出平常收藏的雞毛,用雞毛綁成一小把,再將一把把的雞毛掛在稻田四周,看起來真的就像一隻隻的死麻雀!

秀德伯雞毛當令箭的魚目混珠花式驅鳥法。攝影:李慧宜

可是這招用不到一個星期,麻雀就搞清楚了,真雞毛假死鳥一點也嚇不到牠們。秀德伯再換招數,他先到夜市買上五、六付的老鷹風箏,一一綁在竹竿頂端插在田埂上,再加上每天起大早拿著鞭炮和沖天炮稻田裡報到,只要看到麻雀俯衝而下,馬上燃起爆竹對準遠方的鳥群發射。

一天早上10點多,日頭炎烈,我看到秀德伯一身大汗淋漓還在驅趕麻雀,緩緩走到他身邊,我提醒他,「阿伯,好了啊!日頭這麼大,趕快回家了,你如果在田裡昏倒了那伯姆怎麼辦呢?給小鳥吃點稻子也算做些好事啦!」秀德伯一臉堅定,「不行,這可是大家明年的希望啊!收成要守住,不然我們美濃的農民會沒有稻種啊!」我只能嘆口氣,然後傻傻地陪著他一起在烈日下盯住麻雀的去向。不一會兒,秀德伯突然翻過來用很認真的口吻對我說,「小姐,我以後一定要跟閻羅王討個公道,我啊!耕種了一輩子,已經夠了,我盡全力了,以後應該要換我坐在冷氣房拿小筆*,在田裡拿大筆*的工作,該換別人了!」

沖天炮、鞭炮、敲鑼打鼓,是聽覺驚嚇法;假老鷹、彩帶彩色旗、稻草人,是視覺驚嚇法。為了驅鳥,農民用盡絕招!攝影:李慧宜沖天炮、鞭炮、敲鑼打鼓,是聽覺驚嚇法;假老鷹、彩帶彩色旗、稻草人,是視覺驚嚇法。為了驅鳥,農民用盡絕招!攝影:李慧宜

每天晚上8點多,結束一天的採訪工作,慢慢開著車從高雄夜都市出發,要回到那個入夏後空氣瀰漫稻香的美濃。車窗外的星星,如如不動,離我很遠,窗鏡反射的來向車燈,離我很近,但總是疾駛而過……我試著整裡,並寫下一點點這些年烙印心中的農民臉孔。

根據主計處民國102年的主力農家經營概況調查,全國經常從農主力工作者有10萬6419人,其中65歲以上者,佔23.31%,他們的平均務農年資為45.24年,其實秀德伯、林阿伯這群老農,就是這樣身分的專業農民。他們這群老農,在日治時期出生,走過台灣生產機械化的農業革命,和以農養工的建設時期,他們的種稻人生,正一點一滴拼湊著台灣農業發展的近代史。

關於務農,秀德伯自有屬於他自己的一套方式,只要結穗期後遇到下雨,他的兩支細竹枝就會出動,因為他要在稻子倒伏前,先用細竹枝慢慢扶起一株一株的稻禾!走在田中央的這位老農,有如小說中武功高強的大俠,修道也修稻!攝影:李慧宜

  • 註1:蒔秧,插秧之意。
  • 註2:灌漿,客家話「結穗」的意思。稻子開花前,稻莖會微微鼓起看起來就像懷孕一樣,接著稻穗會長出一朵朵白色的稻花,在授粉後,稻穗會慢慢飽實起來,這個階段就是「灌漿」。
  • 註3:小筆,就是指原子筆、鉛筆等寫字用的筆。
  • 註4:大筆,就是客家話中對鋤頭的形容。

作者簡介:

公共電視記者。高中喜歡看電影,大學蹺課玩社團,23歲到30歲之間,換了11個工作、搬過9次家,直到投入新聞工作後才得以確立人生志向,近年積極拍攝農村發展與生態環境議題。

影像作品獲獎(入圍)紀錄:

【農村的生存遊戲】系列報導(榮獲2009年曾虛白先生公共服務報導獎)
【穿越時空看佳冬】系列報導(入圍2006年第一屆客家新聞獎)
【水圳在唱歌-美濃水圳】系列報導(入圍2007年第二屆客家新聞獎)
【淹沒溪望】水患系列報導(入圍2008年第七屆卓越新聞獎)
【縱古流今-高屏溪】紀錄片(獲邀2011年國家生態電影節)

音樂作品:

2005年【好客戲】音樂專輯(協力製作人)(第17屆金曲獎最佳客語專輯)
2005年【被遺忘的國寶~樂生黑手那卡西】音樂專輯攝影
2010年【縱古流今-高屏溪】紀錄片配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