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的奇妙構造(一) 台灣黃菫 (Corydalis tashiroi Makino) | 環境資訊中心

花的奇妙構造(一) 台灣黃菫 (Corydalis tashiroi Makino)

2001年07月19日
作者:黃俊霖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植物學組研究助理)

圖一黃菫(Corydalis pallida (Thunb.) Pres.)屬於紫菫科(Fumariaceae),分佈於台灣中高海拔春天開花的植物,這一類可愛的小花和豆科的蝶形花趨同演化出相似的授粉機制;花的整體造型是彎曲的弧線,具有四個造型特化的花瓣,在花打開處,上、下兩花瓣像是開懷大笑的嘴形,露出其內的另外兩片花瓣(圖一)。最上方的花瓣最大,並有一向後延伸的袋狀構造,特別稱之為距(spur),距接收由上面的花絲基部向後延伸的部份分泌的花蜜,兩個側邊的花瓣邊緣向內彎曲,並只在尖端癒合,形成中空的鞘(sheath),花柱及雄蕊即位於其中,圖二為除去上、下兩花瓣,可明顯看出兩個側邊花瓣組成鞘狀的造形,並有類似腰身的部份,深黃色的部份為相對柱頭及花藥的部份。

圖二圖三在花打開前,雄蕊的花藥會先開裂,花粉會先附著於柱頭上,像魚卵般的半透明珠子即為一粒粒花粉(圖三);當昆蟲,著陸於鞘上向內探尋花蜜時,其重量會將鞘前端下壓,腰身部份即為樞紐,花柱繃於鞘內的彈力瞬間釋出,即可將花粉彈向昆蟲腹面(圖四、五),此處以筆尖來代表向下的壓力,當此昆蟲再拜訪下一朵花時,歷史再度重演,即可完成異花授粉。

圖四花瓣特化成距的構造,最令人熟知的是鳳仙花科(Balsaminaceae)的花,花蜜即累積於此向後延伸的管狀構造中。這類構造可能的目的,一方面提供了選擇,只能容許具長口吻的昆蟲享用花蜜,可增加授粉者的專一性;另外,也會使昆蟲必須花較多的時間用於探尋花蜜,在一朵花得待比較久,在此過程,可確保昆蟲身上可沾上足夠的花粉,增加了授粉的成功率。

圖五想不到小小的一朵花(長約兩公分)就有如此文章吧!下次有機會的話,好好地端詳一朵花,也許您有機會發現花的秘密,但得先想像把自己縮小尺度,因為花的造型可能是對那小昆蟲設計的。

科博館專欄》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提供資料,「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文教基金會」贊助。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網址:http://www.nmns.edu.tw/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文教基金會網址:http://fnmns.nmns.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