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坡地超限利用的惡果
台灣地狹人稠,平原地區寸土寸金,許多住宅建築逐漸向山區擴張。都市、鄉鎮邊緣的山坡地幾乎都是超限利用,不僅造成地表裸露,水土保持不良,大面積整地的結果,更破壞了地層的原有結構,尤其台灣的地質年紀很輕,山勢陡峭,容易崩塌,加上處於地震帶上,先天上就是不利開發的條件,一但有外力干擾,一定雪上加霜,土石滑落、崩塌等災害頻傳,不僅直接造成自然環境的消失,同時更嚴重威脅著人類的居住安全。
產業東移的迷思
台灣東半部過去因為交通不便,開發較遲,因此保留了相當多的自然資源,然而工業化的腳步已經逐漸進入這塊台灣最後的淨土。工業化進入花蓮、台東,是否真的能夠永續發展東台灣,目前尚無定論,但是工業化所造成的污染,及對土地資源的傷害,卻是可以預期的,而且是無法回復的損失。所以,產業東移究竟是繁榮地方還是飲鴆止渴?我們是否更需要,由土地特色所發展出來的產業,例如:觀光、漁業、農業……等,應該是一個值得大家嚴肅思考的問題。
結 語
事實上,台灣生態環境的問題,林林總總,大至欠缺完整的國土規劃,保護區的設置,研究資料的不足,環境教育的偏頗,小至野溪整治工程的不當,行水區的過度利用,綠化政策欠缺生態考量……等,不勝枚舉。
所有的問題,看似千頭萬緒,但總歸是環境生態教育的不足,當人們不了解自然環境的價值、不了解土地的潛能、不了解地域性生態特色的重要時,開發行為自然而然只會著眼在短期的經濟利益。近三十年來的「開發建設」,所造成的自然環境的消失,改變土地結構造成的損失,無法估計。而這樣的社會成本一直被政府單位和開發單位所忽略,而由生長在這塊土地上的國人一起在承擔。
目前的根本之道,是落實環境生態教育,深入民眾日常生活,則任何土地的開發利用、經營管理,必須要受到當地居民的監督與管理,而不再只是一味的追求個人收益。(完)
【文章連載】
■台灣生態環境問題知多少?(一) (二)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