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農業推廣見效 園區外水雉鳥況佳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友善農業推廣見效 園區外水雉鳥況佳

2016年05月18日
摘錄自2016年5月18日自由時報台南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官田水雉生態教育園區近兩年與農民及市府、公所等單位合作,推廣友善耕種見成效,今年的水雉繁殖期已經開始,園區外的鳥況也很好,但今年繁殖期台南市的水雉詳細數量,仍待七月普查才能得知。

每年四月底、五月初,開始進入「菱角鳥」水雉的繁殖期,往年在水雉生態教育園區內最早有水雉築巢的生態池,受到害寒及下雨影響,植被生長較慢,又無法降低水位將福壽螺自然凍死,目前環境仍待調整。

園區近兩年與市府、公所結合,積極鼓勵農民友善耕種,以驅鳥球取代以農藥浸泡穀物,獲得不少農民配合,園區環境教育人員李文珍表示,目前區外的鳥況看起來很好,看到環境改變、生物多樣性,感到特別感動。

李文珍指出,去年七月經招募台南市的社團、學校賞鳥社參與水雉公民科學性調查,繁殖期台南市計有709隻水雉,同年12月再開放全國民眾一同進行非繁殖期的普查,總計有711隻,園區內的水雉數量逐年略增,每年約有110隻至130隻留在園區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