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燕鷗在台灣出現的狀態為夏候鳥、部份留鳥,亦名列為珍貴稀有保育類之鳥類,小巧的體型為它的一大特徵,身長約28cm、翼展僅53cm,羽色上的特徵:夏羽時嘴呈黃色,先端黑色,腳橙黃色,身體為灰白色,背部灰色,頭頂、後頸及過眼線黑色,使得額前形成一塊三角形白斑,成為與眾不同的識別特徵,飛行時初級飛羽外側呈灰黑色,翼下白色,尾上覆羽至尾羽白色;冬羽時,大致似夏羽,但嘴為黑色,腳呈黑褐色,且頭部的黑色部份範圍變窄。
棲息環境
在鳥類的生活中,覓食與繁衍後代是其生命中最為重要的工作,而這兩項活動也決定了它們的棲息環境:它們需要一個能充份供給食物的場所,一個提供休息、庇護的場所;當繁殖季來到時,除了上述的條件外,它們還需要一塊能順利築巢、產卵、育幼的地方。小燕鷗以魚類為主食,所以其棲息環境至少需要一片能供養魚類的清澈水域;此外它們還需要一塊能供它們休憩或繁殖的土地,在這樣的條件下,舉凡沼澤、河口、海岸、小島等地方都是適合它們居留的地方。
但它們的棲息地仍是有所選擇的,並非所有水陸交壤之際皆適合居住落腳,它們會避開結冰的海域(北極燕鷗會停棲於浮冰之上),經常受到狂風暴雨造訪的海域,自也不在選擇之列,植被覆蓋過高之處及險峻的懸崖斷壁也不受青睞,一般而言,它們較喜愛平坦而視野廣闊的地方,諸如傍海的寬闊岩床、廣闊的礫灘或是穩靠的沙丘、沙灘等地,位處海中的小島嶼,由於遭受干擾的機會較少,經常是它們的最佳選擇。
在台灣繁殖的小燕鷗出現地點有台中大肚溪口、宜蘭和平溪口、澎湖青螺灣、望安鄉及白沙鄉的無人島等地。台中大肚溪口的繁殖棲地主要是一片海埔新生地,小燕鷗們築巢位置選擇在卵石遍布的場所,族群數目約有二百隻左右,宜蘭和平溪口的繁殖棲地主要是卵石細沙堆砌的河口沖積平原,澎湖青螺灣繁殖棲地主要是貝殼、細沙、珊瑚碎屑等組成的礫灘,而望安鄉及白沙鄉的無人島繁殖棲地則是細沙、礫灘混雜的小島海岸線。
食性
我們可由二個部份來討論小燕鷗的食性這個問題,一是食物的內容,二是它取食的方法。鳥類所食用的食物內容往往影響了其棲息環境與族群分布,有的鳥類屬於食性廣泛無所不吃的機會主義者,如家麻雀(house sparrow)、黑脊鷗(herrig gull),它們能利用的棲息環境就較具彈性。有的鳥類則相反,它們僅適應某類食物或某種取食方式,如紅鸛 (flamingos)、剪嘴鷗(skimmers)等,它們的棲息環境與族群分布便受到侷限。小燕鷗的食性則差不多介於上述的二者之間。小燕鷗是以魚類為主食,但一些甲殼動物、蝦、蟹和水母、烏賊及活動於地面或空中的昆蟲都可作為它的食物。
和小燕鷗一樣以魚類為食的鳥類有很多,如潛鳥、翠鳥及鸕鶿等,但是它們取食的方法都不盡相同,潛鳥、鷿鶗、鸕鶿它們會由水面潛入水中追捕魚類為食。翠鳥捕食魚類的方法則通常是於停棲的位置上盯上目標,再進行俯衝攻勢。小燕鷗及鰹鳥等則會在空中鎖定目標,再俯衝入水捕捉魚兒。事實上,以海為家的海鳥們覓食時的飛行、潛水、游泳等方式,可作為區別各科(family)的特徵,甚至可作為鑑定種(species)的特徵呢!有趣的是,所有以魚類為食的鳥兒,當它們吞嚥魚兒時都有一致的方法,那就是先從魚的頭部吞起,這樣的話,才不致被魚兒堅硬的鰭刺所傷,魚兒通過食道時也較為順利。
小燕鷗覓食的對象以靠近水面的小魚為主,覓食時為探查水中的獵物,它會輕快的鼓動雙翼,在水波上定點振翅,同時為了保持眼睛盯住目標,頭部亦會隨之轉動,一旦鎖定目標,就停止振翅,隨即一頭栽下俯衝入水,但是它們俯衝入水的深度並不深,約50cm左右,入水時經常它的翅膀及尾部仍保持在水面之上,有時視獵物沉潛的深淺,全身亦會浸入水中,但也是極為短暫,大致不會超過二秒鐘。我們可以閉上眼睛,想像這樣的一個畫面,簡直是種飛行特技!
要完成這樣的動作,需要有一雙銳利的眼睛,迅速的反應及協調性良好的翅膀、身體及尾部的運動,我們可以來看看小燕鷗的身體構造:它擁有狹長的雙翼,能幫助它輕盈的定點振翅;靈活的尾羽,其作用像舵一般可以幫助它控制入水時的角度;堅實銳利的喙部能幫助它對付那些光滑溜溜、不斷掙扎扭動的小魚。捕獲小魚後,通常是以喙的末端啣住魚兒鰓附近的部位,享用時則俐落的將魚兒頭部翻轉朝向食道,再一口吞下。
小燕鷗雪白的體色,對於它們的覓食行為也是有貢獻的,當一隻小燕鷗發現適當的魚群時,由於醒目的白色體色,它的俯衝覓食行為,在很遠的地方就可以被發現到,這樣可提高群體覓食的效率,當一隻隻如箭般俯衝的白色身影出現時,似乎是昭示著飽餐一頓的時機來臨了。
小燕鷗的棲息環境與食性
2002年07月17日
作者:張至善 (台東縣南島社區大學發展協會環境生態專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