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氣候變暖或導致鼠疫再現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專家:氣候變暖或導致鼠疫再現

2006年08月23日
摘錄自8月22日BBC中文網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美國的科學刊物PNAS刊登的最新研究報告說,導致鼠疫的細菌在經過和暖的春天和潮濕的夏天後,傳播得更廣泛。鼠疫桿菌(Yersinia pestis)是在中世紀導致2000多萬人死亡的「黑死病」瘟疫的細菌。現時全球每年仍有多達3000起病例。個案出現在亞洲、非洲部分地區、美國和南美洲。奧斯陸大學的斯滕塞特教授是撰寫這份報告的專家之一,他說中亞地區是鼠疫的疫源地,這種細菌最先在當地的大沙鼠身上出現。斯滕塞特說,大量的跳蚤充當傳播媒介把細菌傳開去。

氣候變暖使跳蚤數目上升,它們寄生在大沙鼠身上,結果增加了鼠疫桿菌的傳播。研究顯示,春季的溫度僅上升攝氏一度便足以使這個病的流行程度增加59%。越多野生動物受感染,人類受感染的機會越高。科學家研究了1949至1995年的沙鼠感染細菌的數目、跳蚤數量和氣候情況得出這個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