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生態工程博覽會 道路與崩塌地整治研討實錄(中) | 環境資訊中心
生態工程

2006生態工程博覽會 道路與崩塌地整治研討實錄(中)

2006年10月17日
作者:李育琴、夏道緣、莫聞

從三芝北投公路規劃案 揭示道路生態工程設計操作方向

道路邊坡及崩塌整治研討會工程界一向注重的是安全,而保育界希望強調生態的重要性,在工程建設的觀念和態度上,兩方往往各執己見,財團法人中華顧問工程司副理黃洪才則以三芝北投公路為例,介紹「快速生態評估法」(REA)與「景觀生態諮詢小組」機制的導入,指出了道路生態工程設計的操作方向。

該計畫強調「全生命週期的永續作業」,包括可行性研究、規劃、設計、施工、營運和維護,都有其重要性,不應偏廢。國內常忽視可行性研究和規劃階段的重要,到了設計階段,由於事前未做好生態調查,採用生態工程的因應對策,之後到了施工階段便動輒遭受環保團體質疑。黃洪才認為,這是目前國內工程造成生態與工程界各說各話的根本原因。因此,不管在工程的任何階段,若能有有效的生態調查,清楚地表達其需求,才能找到較適當的處理方式,這樣的操作需要跨領域的合作與專業,因此才有諮詢小組機制的產生。

以三芝北投公路為例,中華顧問工程司以8、9個月的時間進行生態調查,由於在冬季所做的動物調查是沒有意義的,因此他們特別等到春天,才完成生態調查作業。又例如,三芝北投所規劃的工程特性是橋樑比例63.9%、隧道15.8%,這符合生態工程的作法,因為橋樑和隧道是對動物棲地干擾阻斷最少的方式。由於在進行生態調查時發現,通往登輝大道的交流道經過生態熱點,因此規劃時將交流道設計加以改變,採用了道路生態工程的迴避作法。

儘管三芝北投公路未進入施工階段,未來的成效尚屬未知,然而其設計過程,提供了落實生態工程理念的執行模式,給予其他新建道路案例參考的準則與方向。

貫徹生態工程 從合理的規劃設計時程開始

交通部國道新建工程局幫工程司邱銘源承接三芝北投公路案例分享,生態理念與相關經驗甚為豐富的交通部國道新建工程局幫工程司邱銘源再強調,若能有合理的工程規劃、設計時程,投入有效的時間來釐清目標與問題,是貫徹生態工程的重要起步。他提出「釐清目標、瞭解問題、定義問題、提出對策、整合發包文件、持續追蹤」的操作模式,當工程發包單位(業主)在生態議題上遭遇困難時,即可依照這樣的模式來與承包商溝通、協調。

上述的模式必須要有足夠的規劃設計時間,才能投入有效的時間來釐清目標與問題。例如,規劃設計階段必須進行的生態熱點分布調查、與地方民意溝通、諮詢生態保育專家意見等;另一方面,透過生態調查與意見諮詢釐清問題後,在提出對策時經常得面臨跨部會的意見整合,包括與地方縣市政府的溝通等;這些在在都需要時間。

另一方面,工程規劃階段應多運用空拍與夜間紅外線攝影來進行生態調查。運用空拍的好處之一是視覺效果直接、較有感情,比冷冰冰的「旱田」、「雜林」等字眼更能說服土木工程師花時間思考如何保護一些森林、綠樹與埤塘等。他也舉例指出,有大約70%的哺乳類動物是夜型性動物,運用夜間紅外線攝影,才能更全面的調查當地出沒的動物。此外,若能邀請生態專家帶領工程規劃團隊到現場走一遭,透過親身的體驗與觀察,將會更有說服力。

等到問題定義清楚了,對策也思考好了,便是進入「整合發包文件」階段,也就是把這些生態對策,包括在施工過程中要如何迴避生態熱點、如何採取補償措施等,都要具體條列清楚,寫在發包合約當中,並納入工程作業成本之中。邱銘源特別提醒這是目前工程界最容易忽略的一點,往往業主在時間壓力下,將以前的合約書照抄,加上「應善盡環境保育之責」這樣的宣示性要求便了事,結果造成工程驗收時衍生爭議,而承包廠商在施工時也無所依循,只好便宜行事,未必能達到生態保育的效果。最後,持續的追蹤監測,驗證保育對策的有效性,更是不能忽略,而這項要求也必須詳細列於合約之中。

歐美生態工程案例可供借鏡

堅尼士工程顧問公司總經理周南山堅尼士工程顧問公司總經理周南山則從美國科羅拉多州I-70、瑞士公路等歐美案例開始,導入暨南大學聯絡道路邊坡整治等案例,提供工程主辦單位及設計者參考。他強調工程乃為手段而非目的,工程設計應有景觀保護和環境永續發展的觀念,勉勵大家成為工程「師」,而非「匠」。

曾服務於美國科羅拉多州公路局近十年的周南山,當時即參與美國I-70公路Glenwood Canyon段之施工設計。他表示,這條州際公路雖長僅20餘公里,但因穿過峽谷與怒濤洶湧的科羅拉多河,不僅施工艱難,且環境敏感,高速公路規畫、設計即花費十餘年,期間進行多項與地工相關的研究計畫,反覆研究討論、務求精確。Glenwood Canyon段更成為美國生態景觀式高速道路興建之楷模,亦榮獲1993年全美土木工程成就獎。相較台灣,他主張規畫設計的時間及經費均宜寬列,並給創意一些利潤空間,不但是鼓勵,也是生態工程繼續存活之所繫。

周南山指出,該公路設計因考量當地雨量稀少、植被不易,因此廣用懸臂式平衡預鑄節塊工法,避免眾多假設工程破壞植物生長;同時,採行多種生態與環境的保護措施,如業主將施工範圍的每一棵樹予以登記標價,要求承包商因施工不當損壞時須依價碼賠償,而一棵大樹價格可高達美金22,000元。此外,擋土結構也考量施工效果、美觀、干擾生態較少等,不論是填方採用雙T型預鑄、加勁式擋土牆,或是挖方採階梯式自上而下的地錨工法,皆注重工程與自然的融合,與兼顧視覺美感。



而有世界公園之稱的瑞士,境內湖光山色,且交通便捷。於1997赴歐洲考察的周南山,瑞士的公路建設特色之一即是規畫、設計均充份考量整理環境景觀之協調與相容,因此山區道路開發不但未對環境造成衝擊,反與觀光事業相輔相成,多處工程建設並成為地標,值得國內借鏡。

周南山介紹瑞士的N1國道以加勁擋土牆作為隔音牆的方式,造價僅較傳統隔音牆超出約20%,但經過植生綠化後,對行車者及住民的視覺都有幫助,也降低公路建設帶來的噪音。接著,他以岩坡不穩定的28號公路為例,說明其採用岩坡穩定綠化PENTFIX工法,移除破碎岩盤後打設岩釘及岩錨,再張掛鍍鋅鋼線網,後覆上含草種及肥料的噴植層,此舉不僅發揮工程的功效,亦能兼顧水土保持功能,還與地景相容。而山區公路設計更值得一提,周總經理以盧森(Luzern)市闢建環湖公路為例,其運用懸臂式道路面版設計、廢輪胎製成加勁擋土牆、高架橋梁等,減少對自然景觀的破壞,及大幅度的挖填,不但保持景觀,亦縮減施工程本。

周南山亦就921大地震後暨南大學校門口高80公尺邊坡損壞整治介紹。他陳述該處於開挖時即曾發生大規模順向坡滑動情形,修建工程設計便著重緩和斜坡,並配合植生綠化與排水,兼顧景觀與生態。周南山強調,整治方案採生態工程,幾乎未採用混凝土結構,也通過近年來多次颱風豪雨的考驗,而所覆蓋之植生,防止了沖蝕,其後原生草種、灌木、喬木亦逐漸生長演替,加勁擋土牆與蜂巢格網的多孔隙,也提供了動植物的棲地。此外,邊坡綠化成效良好,並將整治區與非整治區間界面以圓弧曲線處理,融合新舊結構,乃為全案最困難之處。(待續)

作者

李育琴

站在南方的土地,用平躺的島嶼歷史視角,說環境與人的故事。炙風拂面,腳踏黏土之時,試著讓心保持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