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生態工程博覽會 道路與崩塌地整治研討實錄(下) | 環境資訊中心
生態工程

2006生態工程博覽會 道路與崩塌地整治研討實錄(下)

2006年10月18日
作者:李育琴

10月13至15日於南投溪頭展覽之生態工程博覽會,除研討會與靜態展示外,活動三天均有溪頭地區生態工程案例的現場導覽。今年溪頭展場主要的示範地點有四處:溪頭教育園區三號坑、流籠坑、大學坑,以及線道151線沿溪公路大仁橋的案例展示。工程會副主委陳柏森指出,國內各地的生態工程成功案例應推廣給各工程人員以及政府主管人員,實地了解案例並學習,才能融入生態工程的理念各自不同的工作中。各案例導覽如下:

溪頭整治案例——大學坑

位於溪頭自然教育園區內著名景點大學池附近的大學坑,歷經921地震與桃芝颱風,坑溝崩塌面積將近5公頃,潛在崩塌面積大約有1.62公頃,崩塌位置對於下方不遠處的溪頭青年活動中心,造成人身性命安全堪慮。大學坑坑溝由於沿線的崩積層厚度極長,將近500公尺,因此很可能成為下一次土石流的發生地點。

大學坑溝長2500多公尺,坡度陡峭處達90%,整治時採用就地取材,將原崩塌之大量巨石以人工乾砌將石塊築成壩或堤防,並且配合地形,在不易移除巨石之處,構築這些堤壩。不過在源頭坡度較陡處,為了安全理由,僅在谷口處設置一梳子壩,以作為未來可能發生土石流時,第一道擋住巨石的防線。

在中下游處,則以竹樁壩的方式攔阻砂石,導覽人員說明,在竹樁壩設置完成後,經過去年的六九水災,瞬間雨量達600多釐米,而颱風過後再度勘查時,木樁壩仍完好,災情不大,顯現大學坑的整治工程發揮功效。

大學坑整治完成未來仍須持續監測與維護,除了保障溪頭園區遊客之安全的目的外,對於植生造林和恢復山林原貌,成為復育示範區的功能亦相當重要。

溪頭整治案例——三號坑

三號坑位於溪頭自然教育園區國民旅社與紅樓上方,在歷經1996年賀伯颱風、2001年的921大地震後,土石崩落和地質鬆動的情況,為接下來的桃芝颱風帶來的大量土石流,造成帶重大災情,下游地區二位民眾因此而喪生。

三號坑上游的鳳凰山稜線西側為砂岩陡壁,在岩層交界處亦形成弱面,造成大規模崩坍,成為土石的來源。因此,在多次帶來豪大雨的風災過後,原本是個小山溝的三號坑,整片崩落的土石堆積如今看來,就像個小山谷。

管轄溪頭自然教育園區的台大實驗林管理處,與財團法人中華顧問工程司合作,在災後的整治上,考量下游國民旅社、鳳凰賓館及林間停車場附近商店街等保全對象,而採用治本原則,從源頭處理崩落土石的防制。此區主要的崩塌地整治工程設施包括:坡頂的截排水、坡面的打樁邊柵,以及坡腳的穩定。遊客在土石流教學示範區可見到攔阻土石的梳子壩,以及下游2座大型沉砂池,強迫停淤積蓄下沖之土石。不過,在坡面之下,仍有防制縱橫向沖刷和攔阻土石的固床工和潛壩。利用生態工程強調的就地取材觀念,將既有之石塊做成蛇籠護岸,如今自然植生相當豐富,兼具安全與生態的功能。

此外,為防止超出設計降雨條件發生,此區也裝置了自動監測系統,以爭取緊急避難時間。自動監測系統包括於上游及中游等三處,監測站設有監測箱或監測小屋,利用太陽能發電,且用無線傳送訊號及數據傳至控制中心,以爭取發生災害時緊急應變和避難的時間。中華顧問司工程人員表示,整治過後雖歷經2004年敏督利颱風、2005年的七二水災,仍能有效防制土石流災情的發生,顯現工程發揮了實質效果。

溪頭整治案例——流籠坑

流籠坑現今整治為有露天音樂會場之草坪區,民眾自入園處步行約2公里可到達。流籠坑土名流浪腳,是過去杉林溪伐木業要將木材運送下山時,以架空索道的方式下到此處,再用台車運送下山,是舊時避免開路運木材對水土保持造成的影響,而使用的環保方式。

今天,伐木業已經停止,此區經歷921地震,地質鬆動,而桃芝颱風發生時,大量泥石從野溪竄流,之後流沖蝕成一個坑溝,大量土石堆置山坡,形成土石流的重要來源,因此流籠坑的整體重建的工作,以水土保持為其重點,利用生態工程進行整治。溪頭自然教育園區管理處在重建流籠坑時,上游採用打樁編柵,進行源頭整治以抑止土石的增加,並在草坪區往上游進行河道疏浚、整理,並設置停淤場,另也採用系列梳子壩,和固床工,以攔蓄土石。此外,亦在流籠坑與神木林道交會處,設置過水涵箱,以避免未來土石流再次發生造成災害的可能。

溪頭整治案例——大仁橋

2006生態工程博覽會溪頭展場示範點大仁橋位於151線沿溪公路上。在2001年桃芝颱風風災中,151線沿溪公路有九座橋樑沖毀,大仁橋即為其中之一,此橋也位於溪頭自然教育園區入口處不遠。

2002年大仁橋改建完工之後,跨徑增為30公尺。從導覽現場提供之災情照片可以看到,大仁橋上游溪流土石滾落、沖刷嚴重,原長9公尺的橋樑完全沖斷。改建完成次年,農委會林務局南投林區管理處也完成潛勢溪流整治工程,在河道內施作多道固床工、兩側護岸以塊石砌成,以加強土石流沖擊、沖刷,並且有良好的導流、通洪效果。並設有梳子壩攔截土石,讓土石洪流來襲時,能有初步的阻擋效果。

負責此路段養護的交通部公路總局工程師邱聰智表示,整治完成後歷經幾次颱風,大仁橋及此溪並未有嚴重災情,原本位於上游的土石在颱風豪大雨時沖刷下來,但因整治工程發揮效果,成功讓土石衝擊速度和力道變緩,上游部分土石流經大仁橋而往下游堆積,但並未有災情發生。

溪頭地區在歷經921與桃芝颱風的重創,台大實驗林管理處處長王亞男表示,重建和整治採納生態工程方式,並因地制宜,在需要加強土石安定與有重要保全對象之處,採取必要的攔砂壩工程,也善用就地取材的概念,採用箱籠編柵,而多處崩塌地整治完成之後,至今已展現整治成果,並成為土石流自然生態教學區。(全文完)

作者

李育琴

站在南方的土地,用平躺的島嶼歷史視角,說環境與人的故事。炙風拂面,腳踏黏土之時,試著讓心保持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