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經驗:結構工程師如何應用生態工程保護環境 | 環境資訊中心

美國經驗:結構工程師如何應用生態工程保護環境

2006年11月27日
本報訊(朱惟君報導)

在一項工程中,結構工程師除了可以提供傳統土木工程專業以確保結構安全外,同時還可能以其創新的結構觀念以及獨特的設計手法,為環境生態做出重要貢獻;任職於美國華盛頓州King County交通部的Stephen Jiang,在2006生態工程國際研討會中,便特別從結構工程師的角度來談生態工程。

Stephen Jiang為督導橋樑道路工程師,他表示,在美國於工程規劃設計中導入生態觀點,可是一點也不奇特,因為生態工程的思維早已融入例行而必須的程序之中。除了規劃設計及施工作業都將盡可能降低環境衝擊外,對於因為工程所造成的生態損失,也提供了必要的補償機制,包括臨時性的負面效應:例如開挖路面後,邊坡以從新植草、種樹等措施提供補償;以及永久性的負面效應:例如道路穿越溼地時,就需以創造新溼地的方式提供補償,同時新溼地須比原溼地的面積更大,比例在1.5:1到12:1之間,這是綜合考量溼地保護級別、所在地點、施工影響等因子後加以計算所決定的。

此外,負責多項減輕環境負面衝擊之橋樑與道路計畫的Stephen Jiang,也以實際案例來談生態工程。他舉位於西雅圖東邊的Tolt Bridge舊橋改建計畫加以說明,規劃設計時,需先確認計畫的目標保護物種,在此計劃中則是白頭鷹、鱒魚、鮭魚等。然後是施工作業規範中的環境生態考量,例如為了避免施工作業對溪流生態造成干擾,規劃設計時即明確要求施工單位須另搭建臨時性的施工便橋;鐵橋採大跨徑的設計,以減少橋墩數,從而降低河溪衝擊;打樁作業以左右擺動方式(需先確認無大石環境)取代直接重力敲打,以減緩在棲地上的機械震動力,同時於白頭鷹過境時不能打樁,以免造成干擾等。此外,施工作業現場編制有生態專業人員,其工作就是專職於現場觀察魚類、鳥類等生態,一但發現有任何因施工而伴生的異常現象,工程就需因此停工。

對照台灣的情形,Stephen Jiang認為,美國生態工程成功案例的重要優勢之一,是其規劃設計費一般占總工程款的2至4成,甚至也有高至6成的;因為在前端的可行性研究及規劃階段,正是導入生態考量的最佳時機,而且唯有當前端的規劃、設計做的愈詳盡完善,後續的細部設計與施工才會更加順利與落實生態設計理念。

Stephen Jiang強調,「規劃設計千萬不要太趕,太趕就無法顧慮到一些生態上的重要考量。」在美國,這是相當嚴重的問題,因為一但施工過程出錯或者出現問題,都將面臨停工的嚴格考驗,而這正是美國政府展現環境保護決心的重要作為,不過卻是台灣長期以來嚴重忽略的關鍵環節;我們若是期待國內的工程能夠真正落實生態工程的理念思維,這是我們無法迴避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