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能源會議烏雲密佈 | 環境資訊中心
賴偉傑

全國能源會議烏雲密佈

2005年05月10日
作者:賴偉傑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長)

即將在今年6月的登場全國能源會議,因為有「非核家園」以及「京都議定書生效」兩大新的局勢,所以備受矚目,也對台灣未來影響甚遠,然而到現在,只有辦了四場分區座談會,而每場只有半天的時間,資料也沒上網,籌備進度沒公開,設定討論架構與議程也未定,只是知道經濟部委託辦理的是從來也沒因政黨輪替而改變的「台灣綜合研究院」。

在4月8日的北區座談會,終於得以略窺一二。會議的「框架」,是以「因應二氧化碳排放減量的整體策略」為主軸,再以能源、工業、運輸、住商農等部門的的分類方式,提出因應對策。裡面以大量的資料,來作為分析、評估的基礎資料,眼花撩亂,統計方式不統一,不過如果分為過去的資料以及對未來的推估,至少這些資料的呈現方式,完全暴露決策者思維之不當。

以過去的「統計資料」來看:質化分析上,台灣是除了挪威、芬蘭以外,少數同時有「整體環境產品政策」的推動工具,包括環保標章、政府綠色採購、環境稅(費)、生產者責任等的國家;而以量化的資料分析,台灣推動二氧化碳排放減量,到2003年中,所謂的減量行動計畫的件數,執行完成率高達87%,然而諷刺的是,台灣到在2003年的排放量,不但沒有接近京都議定書的減量基準(1990年再減8%),反而是比1990年增加121%,這問題暴露台灣長期以來立法從嚴、執法從寬,或者口號式的斷裂而非配套的方案當道,但這麼離譜的差距,完全是玩弄數字遊戲,妝點門面的虛浮風氣,實在是幾近詐欺行為。

而對未來的推估,雖然沒有明講,但顯然還是以尖峰用量為電力能源需求面,而且是以經濟成長率來等比推估能源使用量成長率,以及二氧化碳排放量成長率,所以數字相當驚人。也因此,台灣現在二氧化碳排放量,工業部門佔55%,其中單單鋼鐵業就佔工業部門的27%,石化業16%,但以經濟部工業局提出的報告,未來五年核准的重大建設,石化業的台塑六輕「第四期計畫」就增加286萬公噸,鋼鐵業的中龍鋼鐵廠第二期、義聯煉鋼廠以及台塑煉鋼廠新建計畫,就將增加約4022萬公噸,就再增加全國總量近兩成,而工業局局長卻號稱支援這些投資案,是因為要落實過去「全國能源會議」中「鋼鐵以國內自給自足為原則」這一條。天啊,這一條當時是如何被悄悄的擺進去沒人注意,但工業局居然讓這條發揮這麼大的功能,令人嘆為觀止。

也難怪,已經有耳語聽說,今年的全國能源會議,不碰核能、不阻止重大開發案,所以試圖再延後到2005年為減量基準年,先讓新污染大戶先算在基準內,未來再規劃「獎勵排放減量」為因應基調。同一個企業得到龐大污染權可賺錢,再稍微改善一下還可被獎勵減稅,這樣公平嗎?

之前的全國能源會議結論,後來推動的成效為何?原因為何?檢討改進的機制何在?檢討後有辦法落實嗎?這些沒有開誠佈公的先交代清楚,新的全國能源會議結論出來又如何?全國能源會議是為全面調整國家「體質」而開,但分區會議顯現的,不但沒有展現這樣的格局的氣魄,反而浮現違反社會公義的烏雲與陰影。



(撰稿日期:2005-04-10;刊登日期:2005-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