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污染導致青蛙變性 1/3蛙類面臨滅絕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環境污染導致青蛙變性 1/3蛙類面臨滅絕

2007年03月02日
摘錄自2007年3月1日廣州日報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法國媒體2月28日報道稱,環境污染對生態系統與動物性別的影響,如今在實驗室有了最明顯的証據。瑞典進行的一項新研究表明,雄性蝌蚪在類似自然界中含雌性激素的污染物環境下,最終會長成雌性青蛙。

實驗結果令人震驚:在實驗前,三組蝌蚪中雌性的比例都被控制在50%——自然界中,這是一種正常比例。結果,在實驗過程中,餵養在含不同劑量雌性激素污染物環境中的三組小蝌蚪,性別比例都發生了變化。其中一組小蝌蚪生活在雌激素濃度最低的污染物環境下,它們長成雌性青蛙的比例,是實驗前雌性小蝌蚪的兩倍。另兩組小蝌蚪被喂養在最高劑量雌激素的污染物環境中:其中一組有95%的蝌蚪變成雌性,而另一組的性別改變率則為100%。

實驗還表明,有些雄性青蛙經過變性后,完全具備了雌性青蛙的功能,但另一些雄性蛙雖然有卵巢,卻無輸卵管,變成了終身不孕的「陰陽蛙」。環境毒物學研究專家塞西莉亞·博格說:「這一結果讓人震驚。通過實驗可以看出,我們隻是向青蛙生長的環境中加入了一種污染物,就發生了如此明顯的性別變化。而在自然狀態下,青蛙面臨的很可能是多種污染物混雜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