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5月02日
摘錄自2017年5月1日蘋果日報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有研究指出,印度旱災很大程度是受歐洲工業地區的二氧化硫排放所累,科學界應從而反思人工對抗氣候暖化的可行性。
英國倫敦帝國學院格蘭瑟姆研究院分析印度於2000年的降雨情況,發現北半球工業地區的排放污染令印度西北部降雨量銳減40%;單是歐洲國家的排放就足以令降雨減少10%。而即使由1990年至2011年,歐洲對高硫磺含量的能源消耗量大減74%,令2011年二氧化硫排放量在11年間少了超過一半,但仍無助紓緩印度炎熱天氣,當地去年就錄得破紀錄51℃高溫。研究人員認為這正正是排放污染無遠弗屆且影響持久的證明;而各類污染物中,最令人關注的是二氧化硫。
二氣化硫會生成酸雨破壞農作物,同時卻有阻隔日光的特性,科學界近年正探討將硫酸鹽微粒射到平流層以阻隔光線紓緩氣候變暖的可行性。格蘭瑟姆研究院提醒,污染物與氣候暖化息息相關,應一併處理,即使硫酸鹽微粒「能降低大氣層溫度阻慢氣候暖化,但同時會加劇空氣污染導致乾旱」,寄語科學界「對(空氣污染與氣候變化)這類關係應有更深入了解從而建立更準確估算」,不能置依賴農耕維生的社區於不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