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人猴衝突】翻轉獼猴負面形象 壽山「猴厝邊」社區計畫改善人猴衝突 | 環境資訊中心
深度報導

【應對人猴衝突】翻轉獼猴負面形象 壽山「猴厝邊」社區計畫改善人猴衝突

2017年09月20日
作者:李育琴(本報特約記者)
編按:高雄壽山在近年偶傳台灣獼猴搶奪登山客手中食物,猴子儼然成為此地遊客的安全隱憂,部分當地居民也對於頻繁出現的猴群表示困擾。而今,壽山試著從人的這一端切入,透過調查記錄、導覽活動,讓更多人理解猴子的行為,希望構築出不一樣的人與猴的關係。

即將上小學一年級的孫小妹不久前和媽媽到高雄壽山步道健行時,一不注意手上餅乾就被步道旁衝出的猴子搶走,受到驚嚇的孫小妹當場嚎啕大哭。「壽山的猴子很可怕,」孫小妹八月中旬跟媽媽再次來到壽山,想起不久前的記憶,聲音顫抖又猶豫。

孫媽媽為了讓孩子親近自然、消除對獼猴的恐懼,特別參加了高雄鳥會舉辦的「獼猴親子調查隊」活動,再次來到壽山,在解說老師的帶領下,不僅在近距離看見猴群怎麼互動,也更了解台灣獼猴的生態習性如何受到人類的影響。

遊客在極近的距離觀察壽山獼猴。攝影:李育琴。
在高雄壽山,遊客可以在極近的距離觀察台灣獼猴。攝影:李育琴。

「下一次來壽山遇到猴子時還怕不怕呢?」老師問孫小妹。

「大猴子還是會怕,但是小猴子很可愛,我不怕。」

「如果遇到猴子靠近的時候該怎麼做?」

雖然未忘過去恐懼的經歷,但孫小妹很堅定地回答說:「只要後退一步就可以了。」  

壽山登山口的猴群逐漸認定「人會帶來食物」

經由媒體報導,壽山獼猴搶食遊客隨身物品的行徑已惡名昭彰。獼猴親子調查隊的活動行前通知,就強調勿帶食物入山、隨身行李要以有拉鍊的背包為佳、走在步道上更不宜拿出食物或寶特瓶飲料等,對照孫小妹的經驗,還未走入壽山步道已經如臨大敵。

週末遊壽山的人潮不斷,一早登山口附近已有一長排機車停靠在路邊。機車停靠處的鐵絲網上掛著「請不要餵食獼猴」的布條,這是調查隊的第一個停留觀察點。雖然沒有看到獼猴的身影,聰明的猴子們卻已經留下足跡,解說員廖德嵩請隊員觀察猴子在哪裡?參加的隊員遍尋不著,謎底揭曉:「看看機車旁,是不是很多口罩、塑膠袋等被丟在地上?」廖德嵩說,整排機車已經被猴子翻過一輪,未上鎖的椅墊也掀開找尋裡面的食物、飲料等,不能吃的東西都被猴子丟在地上。

在壽山登山口機車停車處可見「請勿餵食獼猴」布條。攝影:李育琴。
在壽山登山口機車停車處可見「請勿餵食獼猴」布條。攝影:李育琴。

即使遊客不主動餵食,壽山的獼猴已經知道,來登山的遊客會把食物飲料留置在機車上,因此趁著人離開後,好好地搜尋一番。獼猴知道,塑膠袋、寶特瓶代表有食物可吃,因此登山者手提這些物品,很可能就遭猴子搶走。

根據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籌備處委託屏科大所做的調查 ,附近的居民表示,壽山以前是軍管區,在1989年壽山未開放前,獼猴長期在此地活動,民眾若趨近獼猴隨即會遠離,過去猴子並不會在登山口或民宅附近活動,但是,「自從壽山開放以來,少部分人士開始餵食獼猴之後,獼猴就常在登山步道和涼亭等遊客活動區域長時間停留,並出現等待餵食、乞食和搶食等行為。」

跑進社區擾民  居民對獼猴負面觀感增加

獼猴的行為變得不怕人且習慣取用人類的食物,已經嚴重影響到野生動物和人之間的衝突。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籌備處秘書許書國表示,在管理單位持續勸導和取締下,目前遊客主動餵食的行為已經減少,但獼猴仍舊群聚在壽山西側步道周邊,甚至跑進鄰近聚落民宅翻找食物。

當地民眾抱怨,猴子一大清早登門踏戶,在屋頂和遮雨棚上蹦蹦跳跳,非常擾民。猴子甚至知道中元節和廟裡拜拜時會有貢品,因此跑到聚落裡搶走普渡和祭祀的食物。

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副教授蘇秀慧曾撰文指出,長期受到餵食,獼猴的行為和生理已有所改變,高度衝擊在壽山進行遊憩的民眾與壽山周邊居民生活。現有的人猴衝突,也造成民眾對獼猴有負面觀感與認知,覺得獼猴數量過多、很兇猛、天生會搶食和攻擊人,認為人猴難以共存,亦降低民眾支持野生動物保育的意願 。

屏科大野保所建議,應以無人食、人猴共存、人猴相互無礙為目標,來擬定壽山人猴衝突的總體改善方案,包括教育宣導、與地方社區結合、辦理台灣獼猴及人猴關係的專業課程、主動提供媒體正面教育素材、落實勸導及違規事項執法、自然環境品質的維護,並持續進行獼猴族群監測等 。

翻轉負面觀感  尋找「猴厝邊」社區行動

對此,許書國指出,目前民眾可向該處預約壽山導覽解說,在導覽時,認識獼猴是其中很重要的內容。此外,亦有注重人猴關係主題的環教課程,供公教團體上網申請。每年暑假則有針對兒童推出的夏令營隊,帶孩子認識台灣獼猴的生態習性,了解人猴該如何正確相處。

壽山其實已是民間保育團體經常進行生態活動的場域,例如高雄鳥會今年推出的獼猴親子調查隊;高雄長期推動生態保育的柴山會,也以柴山生態教育中心為基地,有各種生物多樣性和保育推廣活動,對於壽山獼猴,強調不餵食、不接觸、不干擾的觀念,對民眾進行生態教育。

高雄鳥會今年暑假舉辦了四個梯次的獼猴親子調查隊,認識壽山獼猴生態。攝影:李育琴。
高雄鳥會今年暑假舉辦了四個梯次的獼猴親子調查隊,帶領民眾認識壽山獼猴生態。攝影:李育琴。

透過解說認識野生獼猴的飲食,人類餵食已經改變壽山獼猴的族群數量和習性。攝影:李育琴。
透過解說認識野生獼猴的習性。攝影:李育琴。

生態導覽和環境教育改善了遊客對獼猴的認知,經調查,遊客在步道主動餵食獼猴的行為已較為減少,不過許書國說,獼猴入侵周邊住宅的況狀卻越來越頻繁,因此籌備處今、明兩年的計畫,是朝向改善周邊社區與猴子的關係來著手。

「透過實地訪查居民、做問卷,跟居民溝通獼猴在壽山的生態區位,讓社區居民更了解獼猴,以改變過去的負面觀感、增強保育意識。」

「希望能把獼猴轉變成社區的資源,」許書國說,籌備處甫成立「猴厝邊」社群網站,邀請民眾提供獼猴在生活周邊的照片,後續並有一系列課程加強周邊居民的互動和溝通。

這麼做有何好處呢?「社區居民每天生活在這裡,應該更會關心猴子與人的互動關係,如果外地遊客來有不適當的行為,在地居民也會第一個觀察到,未來可藉此改善人猴關係和衝突。」許書國說,這種以保育做為推廣社區特色,有點像是其他國家公園推廣社區生態旅遊的做法,不過壽山卻是以保育獼猴和改善人猴衝突為目標,來推動社區參與。

「台灣獼猴是壽山代表物種之一,希望民眾逐漸扭轉過往負面的觀念,把獼猴當成我們的資源。」許書國表示。

無法改變獼猴親人  但朝向減少人猴衝突

目前壽山的獼猴大致維持在1100隻到1400隻的族群數量,數量維持穩定,表示這個棲地已經達到飽和。在自然狀態下,不要有人為干擾,族群數量會維持動態平衡。許書國指出,壽山的人猴衝突跟獼猴數量多寡沒有直接關係。最主要的衝突原因,還是因為早期人類餵食影響牠們的生態習性。原本躲在山中的猴子,因為習慣人類活動,現在會集中在步道區,因此民眾才會覺得猴子好像變多,事實上猴子是習性改變,變得親人了。

不過,人們不再餵食獼猴後,這些壽山猴子會回復到原本的野性嗎?恐怕不會。許書國說,我們要改變的是不再讓猴子從人類身上取得食物,不再產生這麼多的人猴衝突。把人類供給食物的量減少了,猴子回到原本的自然環境取食,對於族群數量控制和人猴衝突減少都有幫助。

※ 人與野生動物主題報導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作者

李育琴

站在南方的土地,用平躺的島嶼歷史視角,說環境與人的故事。炙風拂面,腳踏黏土之時,試著讓心保持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