瘧蚊基改 防瘧靠演化淘汰 | 環境資訊中心
國際新聞

瘧蚊基改 防瘧靠演化淘汰

2007年03月21日
摘錄自2007年3月21日中時電子報報導
本單元由編輯部摘錄每日重要新聞,讓讀者能快速掌握過去24小時內,台灣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環境大小事,並作為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

人類對抗瘧疾這種古老傳染病戰役,近來又有重大進展。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團隊利用基因改造(轉殖)技術,培育出對瘧原蟲具抵抗力、生存能力強新品種瘧蚊,未來將用以淘汰瘧原蟲的宿主野生瘧蚊,防堵瘧疾散播。這項研究由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贊助,報告刊於最新一期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

瘧疾每年感染5億人口,造成270萬人死亡,在傳染病之中危害僅次於愛滋病,更甚於肺結核。非洲兒童所受荼毒最慘,在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平均每天有3000人死於瘧疾。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團隊對「史帝芬塞瘧蚊」進行基因改造,讓牠們從此不會被「伯氏瘧原蟲」寄生,且眼睛會發出綠色螢光;後者目的為讓基因改造蚊容易辨識。伯氏瘧原蟲會造成老鼠感染瘧疾。

然後研究人員讓基因改造蚊與野生瘧蚊在實驗室一同繁衍,並接受瘧原蟲感染的考驗。經過9代之後,基因改造蚊的比例從50%增加到70%,已取得生存優勢。瘧蚊感染瘧原蟲不至於死亡,但繁殖能力會降低。不過這項實驗仍處於證明可行性階段,未來研究團隊須針對肆虐人類瘧原蟲與瘧蚊做實驗,若能獲致同樣成果,才能進一步實地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