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年的聯合國氣候會議舉辦期間,各大研究機構都會搭上順風車,在會場公布與氣候議題相關的最新排名和調查數據,最近在波昂如火如荼進行的COP23也不例外,會議進行到第二周,「全球碳計畫」(Global Carbon Project,GCP)便連續第12年發表了〈2017年全球碳預算〉報告 (Global Carbon Budget 2017),指出許多全球碳排放趨勢潛藏的隱憂。
全球排碳量微升!2017年恐增2%
過去三年(2014-16),全球由燃燒燃料產生的二氧化碳曲線看似平穩、並未出現成長趨勢,但〈2017年全球碳預算報告〉發現今年很可能增加2%、來到368億噸,再創全球排碳量新高記錄。若您還記得的話,2017年的春季,全球大氣二氧化碳濃度才剛突破 410 ppm 的關卡,如今傳出排放量不減反增的消息,無疑又為國際氣候社群投下一枚震撼彈!
檢視各國排放變化,中國可說是拉高全球排碳曲線的首要推手。原本過去三年裡,中國的煤炭使用量在一直下降,沒想到2017年卻成長了3%,加上石油和天然氣的消耗量也大幅增加,使其排放量將繼續上升達3.5%。GCP判斷,這可能和中國近來降雨減少、導致水力發電疲弱、加上工業生產繁榮成長有關。
而一直被視為環保模範生的歐洲區,其相關排放量大約會下降0.2%;至於全球排放量僅次於中國(占比28%)的美國,排碳量預估也會下降0.4%。只可惜兩者的下降幅度,仍不足以抵銷最大排放源中國的增加速度。
可是,若從長線觀察,歐、美兩區2017年交出的減碳成績單並不漂亮。過去十年(2007-16),歐盟每年平均減量幅度達到2.2%(今年只降0.2%),美國的逐均降幅也有1.2%(今年為0.4%),相較之下,本年度成果明顯低於以往平均水準,三大排放源表現皆如此疲軟,導致全球未來減碳前景難以令人樂觀。
未來走向關鍵!化石燃料仍是主角
令人失望的2017年即將過去,更多人將眼光望向未來,寄望未來排碳量可以逐年下降。但〈2017年全球碳預算報告〉提醒,化石燃料仍是牽動全球排碳量趨勢的決定性元素。
儘管近年來各地掀起「告別煤炭」的環保運動,可是當多數團體將訴求目標集中在煤炭身上時,同一時間,全球使用石油和天然氣的比例仍在提升,幾乎抵銷掉過去幾年減煤運動好不容易省下的溫室氣體。以川普執政的美國為例,今年煤炭用量就將增加0.5%,雖然幅度不大,卻翻轉了過去五年持續下降的走勢。
至於被寄予厚望的再生能源,儘管這幾年平均每年增幅達14%,但要將全球升溫幅度控制在《巴黎協定》設定的2℃之內,未來恐怕得出現更劇烈的成長幅度才有辦法達標。「最讓人擔心的是,目前從許多因素觀察看來,2018年全球排碳量很可能繼續增加!」擔任GCP聯合主任的史丹佛大學教授Robert Jackson如此說道。
事實上,〈2017年全球碳預算報告〉不全然是壞消息,該組織統計過往十年(2007-2016)資料,發現已有22國(約占全球排碳量20%)在維持經濟成長之餘、排碳量也在同步下降,希望台灣趕緊搭上這部「綠色成長」的列車。
※本文與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低碳生活部落格合作刊登